来源:八戒影院人气:86更新:2024-11-24 00:00:15
《明月几时有》不是一部一般的抗战片,甚至不是一部一般的电影,不熟悉许鞍华的艺术追求的影评人难以理解是当然的。对这部电影的几个误解,包括主角塑造不饱满,主角不出戏。其实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谁?不是刘黑仔和方兰,而是方兰的妈妈,叶德娴饰演的一个香港最普通不过的中年师奶。但她象征了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的觉醒过程,正是千千万万这种普通人,不喊口号、不信奉什么主义,却是抗战成功最大的牺牲者。明月几时有?明月有的时候,她们都已经化作了光复的山山水水。
《明月几时有》并没有大火,就像电影中的人物:平凡,但有力度。他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而只是试着从改变自我到改变社会、投身革命的小市民,但许许多多这样的市民构成了久经风霜的香港,构成了鸿篇巨制的历史叙述。作者给出了从历史到当下的思考: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能、也要成为一名历史长河中平凡而有力度的小人物呢?
叙事不清晰、线索多而乱。许鞍华拍摄《黄金时代》的时候就遇到这种诟病,这实在是不懂现代文学和现代电影,它们尝试还原现实的多种层面的复杂性,呈现一个同时代共生的众生相,而且每个人之间互相影响,但又并行不悖,编织成一个时代的网络。这种散文化甚至散文诗化的叙事形式,萧红、废名、沈从文等大家都很擅长。
平凡琐碎。相对于其他抗战主旋律电影的枪林弹雨,《明月几时有》的枪战场面极少,更多的是战时的柴米油盐,可这难道不正是一个民族不堕落沦亡的象征吗?多艰难也要有尊严、齐齐整整地吃顿饭、办好一个婚礼、延续一份希望,这些才是未来胜利之后重振生活的基石。角色们常常说“胜利后见”也就是这份信念。
尽管电影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和事件,但除了再现“东江纵队生死大营救”事件之外,影片则将用更大篇幅放置在人物塑造上,而非故事层面。这显然与我们过去看过的所有抗战题材都不太一样,影片因此显得既不算写实,也不够主旋律。
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被很多人称为“红色主旋律题材”。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7月1日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所以在这个时间上映的许鞍华的新作《明月几时有》有着献礼和主旋律应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