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93更新:2022-08-14 19:10:33
《马关条约》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条约签订于1895年4月17日,条约的直接后果就是赔偿日本数亿两白银以及割让宝岛台湾。随着《马关条约》的诞生,让很多人都对清政府的懦弱不满,更是诞生了很多段子,比如“犯我大清者,虽远必赔”!
咱今天不说这些有的没的,也不扯哪些如果赢了会怎样之类的废话,更不扯哪些海战当中的,令人痛心的往事,就说说甲午海战中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所谓空心炮弹之说我真是没发现文献记载)!
海战失败第一大原因,“倒霉”(倒煤)
海战开始前,北洋水师有——亚洲第一的荣耀光环,尤其是在知道自己的对手是国土比我们小,改革比我们晚的“倭国”后没人会认为北洋水师会失败,甚至包括日本国内对这场战争也不是十分的看好。
但事无绝对,北洋水师强健的外表下其实是一个已经三级残废了的瘸腿巨人。在哪个蒸汽铁甲的时代,任何一艘铁甲舰的都需要用燃煤来做驱动,倘若燃煤不给力,哪怕你在牛笔也没用。可以说,燃煤的优质决定了这支舰队的生死存亡的一半!
北洋水师一开始的制式燃煤是开平矿务局的五槽煤,这种燃煤每吨在当时可以达到5两白银,更是凭借“烟少火白”被欧洲人奉为上上品。但这只是一开始,在上任开平矿务局总办去世后新上任的总办张翼是个外香内臭的角色,他凭借自己是李鸿章亲信大肆向国外倒卖五槽煤。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更是将北洋水师的专用燃煤也拿去换了钱。
眼看北洋水师无煤可用,可张翼却毫不在乎的将大量劣质煤转运过去。而且还大言不惭的对前来询问的水师提督丁汝昌说道,你堂堂北洋水师还在乎这些,要用好煤,自己去煤堆里找!
各位可能不知道,这种劣质煤燃烧后产生的动力极差,一旦展开交战无论是移动还是转向都会变得极为缓慢,试问,以这种牛拉车的速度又怎么能打得赢呢?
海战失败的第二小原因,异想天开,弱国无外交
甲午海战,清朝向日本宣战的时间是1894年8月1日,但事实上日本早在7月25日就已经发起丰岛海战,在这炮弹都砸在脸上了的时候清政府在干什么呢?他们在打听西方列强的态度,而且英国还信誓旦旦的发电报回复,只要清朝不率先出手,英法德美意都会站在他们这边。但可笑的是在日本步步紧逼之下双方“不得已”而交战的时候,这五国齐刷刷的都站在了日本背后。
更有意思的是,开战后清政府上上下下一致认为他们必胜,甚至设想起来他们赢了之后该如何欺负小日本儿,但残忍的现实告诉了每一个清朝官员,喝兵血吃兵肉还想赢,那就是做梦!
海战失败第三小原因,枪炮齐鸣,刺刀见红
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以为日本在装备方面领先了我们,才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但事实上恰好相反。海战当中清朝无论是舰船还是大炮,无论是枪支还是装备都是等于或高于日本,清军的连发枪与后膛炮都是日本最为羡慕的装备。正常情况下,即使海军失败,港口的陆军应该也是各方面能能碾压日本,但这只是正常情况。
甲午海战是一场战争,在这里面还有很多场战役,比如决定海战走向之一的鸭绿江战役。日军在打退了海军后向要塞九连城进军,陆军上岸后发现一度被清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但没多久他们就发现这些炮弹好像长了眼睛一眼,就是不打他们!
攻破要塞后里面空无一人,留下的只有满地的枪炮和弹药,这种情况在甲午海战中出现了不止一次。根据日本史料《甲午战争亲历记》记载,清军作战没有任何战术,数百人挤在一起举枪乱射,当冒着弹雨冲上来的日军亮起刺刀后清军往往一触即溃,无一例外!
文章最后昊童再提一句,张翼倒卖军需的时候北洋水师曾多次抗议,但因为张翼所赚之钱几乎打点到了朝廷的每一个官员,所以水师每次上奏都是无功而返。当士兵都不知道为谁而战,因何而战的时候,这场战争注定失败,即使你,看着很强大!
清军除了速射炮不如日本以外,整体的士气、作战策略甚至是炮弹的弹丸都有很大的问题。归根结底,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清朝腐败落后,不思进取,而日本方面取胜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速射炮。
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打造了号称世界第七、远东第一的北洋舰队。自1888年成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舰队确实为维护清朝的制海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段期间,就连曾在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为难清朝的英国、法国以及勒索外东北的俄国都没有来惹事,不能不说清朝洋务运动的成果以及北洋舰队的威慑力。可是,这种“外强中干”的虚假面貌很快就被日本人捅破了。
导致清朝在黄海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而不仅仅是速射炮的问题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前,日本已经进行了长远的准备,清朝几乎是必败无疑。日军从明治维新开始,到甲午战争前一共向海军拨款白银6000万两,购置了大量的新舰、新式火炮,而北洋军阀自1888年成军以后就未添一枪一弹,军队腐朽,士气低下。
以翁同龢等人为代表的清朝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淮军的分支,依然当成李鸿章的私人武装,打压、削弱北洋舰队的力量。日本是以全国之力力战清朝,而清朝却独以北洋水师迎战日本。举国上下,好像都与此事了无瓜葛。
日军的速射炮确实在甲午海战中大显神威,严重击伤了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等主力舰。不过,就算清军也全部换装速射炮也很难歼灭日军。
因为清军的舰艇除了定远、镇远这2艘7000吨以上的铁甲舰以外,其余均是2000吨以下的旧舰、老舰,速度慢、装甲薄弱,抗打击能力弱。日军的军舰基本都是采购的新舰,年龄小,吨位普遍在3000~4000吨左右,实力相对均衡,总体更占有优势。
速射炮的问题只是反映出清政府腐败削弱、不肯给北洋舰队拨款等问题,而清军自身的战术也出了问题北洋舰队的水师提督丁汝昌原本打算用一字横阵迎敌,用镇远、定远正面迎击,超勇、扬威、广甲、来远、经远等舰左右包抄。战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超勇、广甲等老舰的速度跟不上,导致定远和镇远突出太多,反而遭到日军火力围攻。
在交战中,由于其他舰艇老旧而且速度慢,北洋舰队变阵非常不成功,只变成了一个奇怪的“雁形阵”。由于太过靠前,两侧没有其他军舰的掩护,北洋舰队的旗舰(也就是指挥舰)“定远舰”的指挥台被日军炸毁,无法再用旗语指挥各舰作战。因此,黄海海战一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各舰转而各自为战,迅速遭到日军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分割歼灭。
此外,两军的弹丸也有天壤之别。清军使用的炸弹是老式的黑火药炸弹,威力很小,不容易打沉日军的舰艇(甚至还有填沙弹凑数的现象)。准备充分的日军,早就全面换装了苦味酸炸弹,里面使用的新式炸药。
日本专家在1890 年左右就窃取了法国发明的烈性炸药苦味酸的样本,以此为基础研究出了这种烈性炸弹。日军的苦味酸炮弹命中清军舰艇后,会与钢铁发生剧烈反应,可以直接焚烧舰身的钢板甚至熔断军舰的炮台,非常容易击沉北洋舰队的舰艇。
因此,甲午海战即便是清军换装了速射炮也很难取胜,但更令人可耻的是清廷居然急于求和以及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最终,李鸿章没能保住船,而清朝也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跌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