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一座古村只剩下最后11位老人(山西名人辈出的古村)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9更新:2022-08-13 19:03:46

“汖”是一个生僻字,也是山西一座村庄的名字。字典里标音(pìn),当地人念作(chǎng)。它藏在太行山中,北边不远处是佛教圣地五台山。

水落山体,孕育巨石。大汖村是个建在石头上的村庄,那里的房屋没有地基,只用黄泥和石头搭建起来。建筑依着巨石嵌入山体的方向依次向下,层层相依,远看像座佛塔。改革开放前,这里生活着348个村民,摄影师王晓岩第一次进村的时候留守的村民有15人,两年后在他离开的时候这个数字减为13。今天,大汖村只剩下了11位老人。

大汖村建在一块山体凸出来的大石头上,这块巨石呈45度角向下倾斜,所以村中所有的房屋都依着这块大石头顺坡而建。

千年古村

王晓岩是在夜里初识大汖村的。黑车司机七弯八拐走错了路,倚着悬崖峭壁到达村口时,整个村子没有一丝灯光,只笼罩着一种神秘的幽静。

夜幕下的大汖村。

天明时推开门,村落像壁画一样砌在山体里,场景壮观。当时王晓岩正在为“乡村空心化”项目寻找合适的调研样本,已经去过大大小小几十个村子。他在大汖村进行了为期几天的走访调查,决定不再奔波,“就是这儿了”。

吸引王晓岩的是这里丰富的文化遗产。村口的千年古槐昭示着这座村庄的悠长生命;村外龙堂洼口东侧的大王庙里,供奉着金朝承安二年修立的石龙王像;据石像边上的镇山大王重修碑上记载,村落“建于永安二岁”,距今约1500年。

大汖村是个自给自足的村庄,这里保留着95%以上的传统建筑,都是村民亲手搭建的。石头加泥土的组合,大多数却能千年不倒。村民们最初以养羊售卖为生,也做农活靠天吃食。村里原来有个叫韩机子的人,能用死人头骨炼制蓝色烟花,但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手艺已经失传。

村里曾经也有自己的戏班,清朝时流传下来,唱北路梆子。人数最多的时候戏班有40来个演员,能排20多个传统剧目。随着人员的外流,戏班也慢慢消失。1990年后,村里不再唱戏了,只有戏服流传下来。留守的老人偶尔拿出来晒晒,手工绣制的脸谱、“大虫”、流云针脚细密,色彩明快,在阳光下依旧鲜活。

戏班殁了只是一个楔子,预告有去无回的离村潮流。1990年大汖村有常驻人口250人,十年后,只有80余人留在这里。现在村里已经很久没有年轻人的身影了,也没有留守的儿童,只有十几个老人坚守着古村。

村里的设施也随着时间和人口逐渐流失。在王晓岩的调研里,村里以前学校和商店都有,中学在1975年撤销,2000年小学也不见踪影。供销社是在1998年没的,现在村民如果要买菜,要从梁家寨乡往回捎带。

大汖村只能以一种古老的默契连接着已经离开村庄的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石龙王的庙会,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走得再远的年轻人也会回来。大家保留着宰羊礼神的传统习俗,抬着石龙王在村里巡游。只有在那一天,王晓岩才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汖年轻人,日子一过,村庄又迅速安静下来。

不被避讳的死亡

很少有人知道,“汖”这个字的原意是瀑布。2017年进村拍摄,王晓岩特意沿着古道走了一回,翻过三条瀑布,像在水帘洞穿行,走过幽深的洞穴和轰鸣的水声,掀开第三条瀑布的水流时,全新的景致朝他涌来。王晓岩觉得自己是武陵渔人,来到了不论魏晋的桃花源。

大汖村附近的瀑布。

直到现在,大汖村仍然严格按照24节气从事农业生产:惊蛰一过,春耕就始。年过古稀的老人互相帮扶,操持耧车在田里耙地。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在大汖村里依然是生产主力。山上的收成也不被拉下,七八十岁的老人卯时未到就晨起上山收拾花椒,几十斤的背篓在肩也不喘粗气。

86岁的韩双牛种了一辈子地,是村里人的“种地标杆”:“收成比他好,一定是精耕细作了;要是不如他,那一定是偷了懒。”他在大汖村养育了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大儿子韩国印是大汖村的村长,现在住在梁家寨里,三个女儿外嫁,都生活在县城。儿女都希望把他接出去过好日子,但韩双牛舍不得他的地,执拗地留在村里。

韩双牛是“见过世面”的,他是村里唯一坐过飞机的人,曾经去过上海,但没留下什么好印象。他说:“我对上海人很有意见,上海有点空地就种草,还专门派人给草浇水。我锄了一辈子的草,还头一次见人给草浇水!”

留守的老人中有不少人曾经被子女接到城市,但最终都回来了。有人一到城市就生病,两三个月后回到村里病立刻好了;有人不认识开门键,在电梯里关了两小时;有人始终学不会用手机支付,想买菜给孩子做做饭也是奢望。年轻的人迁徙出去,能快速适应互联网世界的潜规则,但长居乡村的老人支付不起这样的学习成本。他们亲近土地,因为土地是播撒汗水就能收获成果的地方。

但土地也在急速老去,死亡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毫不避讳,甚至“津津乐道”的话题。

韩爱果生前最爱拉着王晓岩去看自己的棺材。她早早地给自己备好了寿材,花了1500元,棺材是松木的,在当地是财富的象征,韩爱果满心欢喜。1931年她出生在另一个村子,22岁嫁来大汖村,再也没有出去过,村外的世界对她来说只是头顶时常略过的飞机航线。2018年7月,老人无疾而终,逝后与丈夫合葬。

77岁的韩二妮有两个偶像,一个是大闺女的婆婆,炒米时突然栽倒在地上,没有痛苦地去世了;还有一个是二闺女的婆婆,平时身体健朗,有天串完门回家生火做饭,坐在灶台前睡着了,没有再醒过来。韩二妮希望自己的离去也能这样轻松自然,她对自己的两个闺女说,“这样你们就不会受我的连累了。”

王晓岩在大汖村拍摄的第二年里,村里的人数从15变到13,今年这个数字已经逐渐逼近个位数。没有青壮年会回来,也没有新的人口迁入,这个村子的结局就和老人们关心的唯一话题一样,只能走向已知的死亡。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热衷于提前为自己准备一副寿材。置办寿材有增福增寿的寓意,也是为自己准备后路。

称作“故乡”的空心村

正在消失的村子不止大汖村一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的村落迅速凋零。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的自然村落由360万个,锐减到27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每天消失245个。

2016年,在拍摄项目开始之前,王晓岩用了一整年时间在全中国寻找理想的调研村庄。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列下了一些标准:

1 古村,最好是千年古村。

2 村中有散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尚未完全失传。

3 村落的历史文脉较清晰,还有人可以口述村落的传承和风俗。

4 因城镇化趋势流失大量人口或是被遗弃的村庄。

5 大量青壮年人员进城务工或迁徙到城镇生活,村中只剩少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6 人口迁徙并非因地质条件,如滑坡、泥石流、地质塌陷等。

7 人口迁徙并非因自然条件恶劣,如缺水、土地沙化等。

也有富饶的空心村。福建平潭县有一个渔村,村子本身物产丰饶,村里的人们在外修铁路隧道赚了钱,纷纷回乡修建别墅。但村庄更像他们的度假场所,大多数人只在春节返乡,一过正月十五,村子就冷清下来。王晓岩在海边碰到过一个独自哭泣的女孩,他害怕对方有轻生倾向上前安慰,对方抹掉眼泪摆摆手,“我只是失恋了,回老家看看海散散心,过几天就回去了”。村庄是被新一代年轻人称为“老家”的地方——那是一种乡愁的符号,一个可归去的逃避场所。可以偶尔安放心灵,但已经不再是心理认同的家。

韩生志只要在家,就会一直开着电视机,但是他并不看内容,只是听听响动。“听到有人说话,显得不寂寞。”

“乡村空心”几乎成为一条社会语境下的自然规律: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城镇化需要源源不断的城市居民。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土地转移到建筑工地,他们社会关系开始依附于城市,逐渐成立家庭,找到归属,不再返乡。与蓬勃的“城市化”共生的是乡村的“空心化”。在王晓岩的调研文字里,中国村落大部分常住居民已经不足以前的40%,有的甚至更少。人去楼空,村庄荒芜,留下的只有眷恋土地的老年人。

还能为这些即将逝去的传统村落做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王晓岩开始拍摄大汖村。

大汖村的真实影像

如果村落的消失是一种必然,那么至少要留下它们存在过的真实痕迹。这是王晓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从2017年开始,“大汖村空心化”纪实项目已经持续了五年。2019年,他把大汖村村民的故事集结成一本口述史。2020年拍摄因为疫情中断,但并未终结,王晓岩打算一直记录到这个村庄的最后一位原住民离去。2021年,这个专题项目获得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项目获奖后,他收到一些业内的评价:“文字足够丰富扎实,但图片好像被文字压住了”。

王晓岩不这么认为,尽可能客观地记录是这个项目的拍摄宗旨。虽然在任何摄影形式里,完全客观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但王晓岩还是希望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村子的真实。他放弃了刁钻的取景角度和藏有自我认知的构图取舍,只留下大量的环境人物肖像——这是一种强调信息量的拍摄方式,小光圈让人物身处的环境并不只是一种朦胧的陪衬,主体和环境共同叙事,冷静展示着大汖村的生活样貌。在这个项目里,王晓岩把自己放在影像后面,不介入,只是一个端着天平的记载员。

在王晓岩的镜头下,人物总是极度松弛的。年仅七载的老人跪坐着给母亲喂粥、许久未归乡的中年人跪在灵堂释出悲情,这些画面都被王晓岩不加修饰地记录下来。村民韩生志的母亲在床上瘫了三年后,于2018年离去,韩生志始终陪在身边。他是村里仅存的几个50后之一,为了母亲留在这里。老人弥留之际,韩生志急电给王晓岩,让他留下了关于母亲的最后一张照片。

如今,村子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大汖村2019年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宣传稿里把这里比作大山里的“布达拉宫”。附近修起了温泉旅馆,村口新葺了景区票务厅。村子里的人依然在随着时间老去,但村子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新生。东倒西歪的石头房子被扶正,偶尔有旅人穿梭。举着旗子的队伍和俯仰在田地里的人像两条平行线,彼此互不打扰,也不会相互介入。

因为疫情,王晓岩有几个月没去大汖村了,不知道那里起了什么新的变化。他偶尔会想起最初拍摄的日子,住在村子顶部的小房子里,石壁两尺厚,山风从星形的石缝中冲进来。当地的老鼠严格打卡上班,00:10出来一次,4:20出来一次。但让他真正想念的是当地的老人,他们保留着尚未被资本逻辑污染的质朴和执拗的善意。上一次离开大汖村,87岁的韩双珠追出村口,把身份证塞到王晓岩手里,“我给你花椒你总是不要,我听说这个在外面能卖钱,你收下吧”。

以前村里有些恶霸经常欺负村里老实人,他们现在过得都怎么样了?

他是村里的恶霸,妻子也是出了名的泼辣,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他们的三个儿子,让三个儿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他也住进了精神病院。

我有个六叔,村里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什么亏都不会吃,巨爱喝酒,喝了酒就会发酒疯,见到谁不顺眼都会踢上几脚,所以村里人都讨厌他,见着他都尽量避开他,背后都喊他“酒疯子”。

六叔娶了六婶,也很凶悍,泼辣劲整个村子里她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谁都不敢惹他们,谁惹到他们,他们都会想办法加倍地讨回来。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有个小的发电厂,是建在六叔家和一个四叔家的地界中间的,后来那个发电厂报废了,四叔就把里面的石头能顺的顺开,种上了庄稼。

于是六婶不干了,说他们两家的地是挨着的,那块地要种也是一家一半,两家人因此争得你死我活的。

村里的干部来调解,说那块地谁家的都不是,是村里共有的,谁都不给种。

这样的裁定惹到了六婶,她跑去村里撒泼耍赖,又哭又骂闹了好几天,把村里闹得天翻地覆。

村里没办法解决,让镇上派出所的同志来处理,最终是把那块地从他们两家的地界那里画断分开,各自种靠近各自的那一半,至此六婶才熄了火。

六婶家地里那一半的石头都是四叔顺开的,她争了那一半地以后,没有一声感谢,就理所当然毫不客气地种上了自己的农作物。

六叔家不止好强霸道,还是六亲不认,就算是他的亲兄弟,只要涉及到有损他的利益,他都绝不放过。

听父亲说大爷爷(六叔的父亲)是地主,所以我的记忆里记得他们家老房子很大,里面有很多房间,旁边还有一个石砌墙碉堡,小时候小伙伴们在他们房子里“躲猫猫”时都觉得害怕,因为老房子大且黑暗,很不容易找到,玩过几次就不去玩了。父辈们聊天都会称呼他们家为“老房子家”。

六叔家有六个兄弟,他是最小的。他的上面的四个哥哥都是分开了不在老房子住的,就剩下五叔和六叔两兄弟平均分老房子,但是那个碉堡靠近五叔这边就直接被五叔占有了。

因此六叔不答应了,就要让五叔把那个碉堡的一半折算成面积在老房子里让给他一半的地方,五叔肯定不答应。

因此六叔和五叔两兄弟,六婶和五婶两妯娌,经常吵架打架,拿着锄头工具的往死里打,一个不让一个的,随时打得头破血流。

怎么吵都没有结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突然六叔六婶就带着他的几个孩子举家搬去了县城。

六叔家一共有五个孩子(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搬去县城时,一家七口挤在两间狭窄的出租屋里生活。

六叔靠用板车帮人拉货,一挣了点钱就拿去买酒喝买烟抽,一喝酒醉了就经常在街上又唱又闹,闹累了就睡街上的某个角落,基本不管家。

家里的所有开支和五个孩子的学费全靠六婶做豆腐卖来维持。

由于孩子多,六叔不管事,六婶为了生存也管不了孩子的学习什么的,都是放养,能吃饱就行。

于是六叔的大儿子(小波)和二儿子(二娃)小学没读完就和一些差不多大的孩子跑到昆明当混混。

他们不做正经的事情,都是伙着差不多大的一群孩子偷电缆、撬市政井盖、拆路边防护栏等去换取生活费,那样换来的生活费根本不够他们抽烟喝酒打牌的各种消耗。

于是他们就去做扒手、去偷、去抢等各种坏事干尽,那些年昆明治安很乱,大家一听到这些人做的坏事都害怕,都恨之入骨。

最后在政府大力整顿的时候,小波二娃兄弟俩都被判刑坐牢了,小波大一点被判多几年,不知道为什么,劳改还没完成就死在了监狱里(十多年以后才把他的骨灰盒从殡仪馆里领回去,在老家盖了一所简易坟墓把他埋葬了)。

二娃被抓时不满十八岁,送去少教所教育了几年后就送回了家。

三儿子(小东)在县城里上学,在学校里就是地痞混混,经常伙着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在学校闹事,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

小东辍学后就开始在街上混,经常几个人约着去找那些摆摊的人收取保护费(不给就砸摊),见到他们看不惯的人也是揍人家一顿,就这样小东的黑恶势力越来越壮大,最后成了县城里出了名的第一大黑恶势力。

据说他很有钱,在县城的某半山腰盖了一栋豪华别墅,娶了两个老婆,生了好几个孩子,出门都有很多“小弟”跟着的。

听说二万也是他的另一个分支兄弟,但是二万是少教所待了几年回去的,多少有些畏惧,所以他就帮小东做点“白”生意(比如放高利贷)上的是事情。

六叔六婶住上了别墅,坐上了豪车,穿起了昂贵衣服,以为小东让他们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

他们可炫耀了,总认为他们是家族中最有钱的人物,是最了不起的人物。

然后乡下家族里哪家一有酒席,按习俗他们都要回去帮忙。

每次去帮忙六婶六叔都会吹嘘他家的“小东”多有本事多会赚钱,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是干尽了那些坏事,才有他今天的“财富”、“地位”。

终于到前几年,打黑除恶的风吹遍了全国,国家雷厉风行地下了狠手,狠狠地直击黑恶势力、“保护伞”,最终小东和他的黑恶势力被彻底瓦解,小东被判了15年的有期徒刑,罚没家产两百多万,至此小东的辉煌时刻就此谢幕。

二娃是小东的分支兄弟,曾因为“出任务”伤了腿,变成了瘸腿,也因为坐了几年牢出来的,如今快四十岁的人还没有娶到媳妇。

六婶是想给二娃娶一门媳妇的,说憨点都没事,只要给他儿子留个后代就好。

可是一个有案底又瘸腿的人,谁家姑娘会嫁给他?估计二娃这一辈子都只能是单身了。

六叔因为三个儿子死的死,坐牢地坐牢,受不了精神打击,天天喝酒耍酒疯找六婶吵架、打架,六婶受不了他,就说他有精神病,把他送去了精神病医院关着,到现在还在医院里。

六叔两个女儿早已嫁人,一个嫁在我们那里,一个远嫁上海,现在就六婶带着小东后来的媳妇生的俩孩子等着小东出狱(估计还要等十年,也不知道她是否能等到那年)。

写在最后:因六叔六婶的好强霸道,嚣张跋扈的所作所为,让他们的孩子们也学了去,学会了欺凌霸市,专做坏事,最终都受到了一定的惩罚,导致了他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结局。

结语:我始终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句话的哲理,你践踏别人索取而来的任何东西,终究是要还回去的。你这一辈不还,你的下一辈来还,这辈子不还,下辈子都要还的。

所以说“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道轮回苍天饶过谁?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还是要积善行德,好报才会眷顾你,人生才有顺利可言。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