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79更新:2022-08-13 16:36:19
于仁义是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的。
成年之后,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三十岁那年在镇上开了一间米铺。由于他做生意实在,物美价廉,镇上的人都喜欢照顾他的生意。
虽然利薄但是架不住量大,靠着这间米铺于仁义也发了家了,进而也有媒人主动上门来准备给他说一门亲事。
在那个年代,三十岁没结婚基本上就没戏了,除非一下子发了家,买个媳妇回来。像于仁义这种情况的少之又少。或许是老天可怜他,偏偏相邻的镇上就有一个二十七的黄花大闺女,因为脸色雀斑太多,一直未能嫁出去。
这个年龄能娶个黄花大闺女,于仁义也就不挑了,只要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两个人成亲了,于仁义对媳妇也特别好,看到媳妇总是因为雀斑的问题不敢见人,于仁义遍寻名医,没想到还真的给他媳妇看好了。
还别说,没有了雀斑,于仁义的媳妇长得还真的挺漂亮,算不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但也属于是耐看型的。她如今也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于仁义在她的帮助下把米铺做的越来越大。
两年之后,于仁义竟然当爹了,这是于仁义最高兴的事。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于仁义干活更卖力了,不为了别的就为了给妻儿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于仁义的儿子五岁那年,米铺门口晕倒了一个老乞丐。就因为这个老乞丐,于仁义闹得个妻离子散。
于仁义人如其名,向来就喜欢帮助被人,用他的话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如今有了能力,我也该帮帮别人!”
发现老乞丐的是于仁义的媳妇,她知道于仁义乐善好施,也很支持他。如今有人晕倒在自家门前,若是不救,被于仁义知道了肯定会骂她一顿。况且看样子,这老乞丐大概就是饿晕了而已,给他吃几顿饱饭,也就能打发了。
于仁义进货回来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乞丐在自家后院里吃饭,就赶忙问媳妇是什么情况,媳妇也没隐瞒,把事情的经过全都告诉了于仁义。于仁义很高兴,自己的媳妇能够像自己一样乐善好施,一定能给后代积攒更多的福报。
一时兴起,于仁义竟然和老乞丐喝起酒来。酒过三巡,于仁义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老乞丐能吃能喝,但就是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看着一家三口。
于仁义猜想或许这是个哑巴,但这种事也不能说,这可愁坏了于仁义,不知道该怎么结束这场酒局。
正当于仁义思考的时候,老乞丐却忽然仰了过去,而后就是浑身哆嗦。这可吓坏了于仁义,赶忙去扶老乞丐,但是触摸到老乞丐的一瞬间,于仁义就把双手收了回来。
冷,太冷了,真的不知道这老乞丐是怎么忍受这股冷劲儿的,没一会儿的功夫,老乞丐的胡子眉毛全都上了爽。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于仁义也没多想,赶紧去找郎中。
等到郎中来到的时候,老乞丐已经是进气少出气多了。郎中大致看了一下,断定这人是中了寒毒。
因为不知道中的什么毒,也没办法配解药,如今只能采取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了,把老乞丐放到热水里。
于仁义和郎中直接把老乞丐抬到了厨房扒了衣服扔进了锅里,然后就开始烧火。还别说随着温度的上升,老乞丐的脸色还真的逐渐的红润了起来。
大约过了两个多时辰,老乞丐才清醒了过来。脏衣服也不能穿了,老乞丐穿上了于仁义的衣服。
看到整理好的老乞丐,于仁义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老乞丐竟然自带气场,看着就不像是普通人,一时间于仁义都不知道该怎么和老乞丐交流了。
倒是郎中没在意这么多,毕竟他也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大人物也见识了很多,但是在他眼里只有病人这一种身份。
“老人家您什么时候中的毒?”郎中给老乞丐把了把脉,眉头紧皱,而后开口问道。
于仁义刚想告诉郎中,这老乞丐不会说话,没想到老乞丐竟然说话了。
“本…我是十四天前被人投毒的。”
郎中可没看见于仁义的诧异而是继续了解情况,通过老乞丐的表达,郎中也得知了他中的是冰蟾寒毒,每七日发作一次,第七次发作之前若是没有解药,那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他了。
知道了是什么毒,郎中也能配制解药,但是问题解药涉及的药材可都是十分名贵的。鹿茸,人参,红莲花,单单是这三样,那都是有价无市的。
郎中想要给他医治,但也是有心无力。但是一旁的于仁义闻听有解药,便决定给老人家治病,哪怕是倾家荡产。
媳妇当然不愿意了,就连老乞丐本人也说:“好意心领了,但是没必要为了我这个老头子倾家荡产!”
但是于仁义是个直性子,他觉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让自己遇上了哪有不救的道理。但他媳妇可万万不会依着他的,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倾家荡产,让妻儿跟着受罪,搞不懂于仁义在想什么。
即便是过去他是靠着众人的接济活下来的,但是这些年于仁义的乐善好施也该还清账了。于是两口子就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了下来。
救不救人的问题还没解决,郎中又带来了一个坏消息,这老乞丐竟然是被通缉之人,每个镇上都贴着告示,明确表示,提供消息者,赏金千两,窝藏包庇者,杀无赦。
这下子可把于仁义的媳妇吓坏了,就想着赶紧让于仁义把老乞丐送给官兵。但是于仁义有他自己的打算,他觉得老乞丐不是坏人,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做这种不忠不义之徒。
第二天早晨,于仁义的妻儿不见了,当于仁义发现房间内乱糟糟的时候,就知道要出事了,自己的媳妇多半是去报官了,如此一来他和老乞丐就危险了。
还没等他收拾完行李,官兵就冲进了米铺,于仁义顿时就瘫在了地上,他并不是害怕杀头,而是觉得因为自己的媳妇害了老乞丐,心里过意不去。
但是就在官兵准备抓捕二人的时候,门口又冲进来一队官兵,看装备和人数明显不是一个档次的。三下五除二就将之前的官兵全部制服了。
一个头领样子的人来到老乞丐面前,直接跪了下来:“属下来迟了,让您受惊了,请王爷赎罪!”
老乞丐大手一挥:“全部杀了!”
一声令下,手起刀落,所有叛军都掉了脑袋,米铺的后面血流成河,这也吓坏了于仁义,如今的他虽然害怕,也明白这个老乞丐是个有权势的人物,赋手之间就将这么多人送上了黄泉路,现在的于仁义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老乞丐似乎也看出了于仁义的手足无措,吩咐士兵将这里清理干净,回京之前自己就住在这里。
御医来了,药到病除,老乞丐变成了八贤王,给八贤王看病的郎中被八贤王留在了身边,于仁义更不用说了,这个米铺彻底不卖米了。
五天之后,于仁义的媳妇带着孩子回来了,她知道于仁义要大红大紫了,只能厚着脸皮回来,但是于仁义知道是她差点害了八贤王,所以有些犹豫到底让不让她回来。
于仁义犹豫不决,八贤王可不会,但是八贤王没有杀她,将孩子留下,而后把她囚禁在家里,直到他们离开之前,不允许她再出现。
八贤王回京了,带着郎中和于仁义,而于仁义的媳妇听说是疯了。
正所谓:
百家饭来百家衣,
三十多岁才娶妻。
救了乞丐毒难去,
为了千金夫妻离。
谁料乞丐是国戚,
荣华富贵顺心意。
目前在晚清的历史上来看的话,恭亲王奕䜣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例如:他很开明、他重用汉臣、他主导了洋务运动、他还具备一定的现代外交思维。另外恭亲王奕䜣还有一个不错的外号叫做“鬼子六”。
实话实说:恭亲王奕䜣相对于他那位当皇帝的四哥咸丰确实要优秀很多了。咸丰帝的一生几乎就是在稀里糊涂中度过的,接手的时候就是一个乱摊子,到自己死的时候摊子更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失败告终了。
咸丰帝目前唯一留给大家比较深的两个事情:
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跑路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然后在那里醉生梦死、郁郁而终;
二是,咸丰帝娶了一个无比强悍的老婆:叶赫那拉式慈禧。估计咸丰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死后慈禧能彻底地把爱新觉罗氏的子孙们都架空,然后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道光十二年11月21日(公历1833年1月11日),奕䜣出生于紫禁城。奕䜣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帝是奕䜣的哥哥,道光帝的第四子。
奕䜣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按照史书上记载:他天资聪颖,颇有才气;功课为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百家经典,诗文,武功骑射都表现得很好。
可是问题来了,为啥最终道光帝把大位传给了样样都不如奕䜣,而且还身体不咋地的早产儿咸丰呢?这里面具体的争斗咱们就不知道了,道光帝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们更是不了解了。可是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咸丰之所以能够战胜奕䜣成为道光帝的接班人,就是因为一个“孝”字。
咸丰帝知道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没有这个弟弟奕䜣优秀,为了获得道光帝的青睐,从而采取了其师傅的策略——表现孝道给他爹道光帝来看。
据说某一日,道光帝带领各位皇子去狩猎,咸丰故意一箭不发。道光帝问:为啥你就不打猎呢?咸丰回答道:“现在是春天,鸟兽们都在生娃的关键期,不忍杀生以至于天地违和。”这个回答令道光帝非常的高兴,于是就秘密的立咸丰为太子了。
当然了,道光帝不可能因为这一件事情就下定决心立咸丰为太子的。不过咸丰的仁孝表演应该确实打动了道光帝。不管怎么样,反正道光帝最后放弃了立奕䜣,而最终选择了咸丰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1850年,道光帝病逝,咸丰帝即位了。一开始的时候,咸丰帝对这位弟弟奕䜣还是不错的。不管怎么样,咸丰后来过继给了奕䜣的生母静贵妃。按照当时来算的话,咸丰和奕䜣那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历史上的套路都差不多,咸丰帝在重用奕䜣的同时也是防备有加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当年奕䜣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不得不防。
奕䜣的命运转折点或者说崛起之时是在:1860年的时候。这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关键时刻,英法两军直接打进了京城,还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咸丰帝的发挥还是比较稳定的,带着一班人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躲避。其中就带了:咸丰帝当时唯一的儿子同治、另外还有慈安皇后以及大名鼎鼎的懿贵妃慈禧。
咸丰帝把奕䜣留在了京城善后,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有点毒了。
一方面可以避免奕䜣跑到承德避暑山庄离自己太近;
另外一方面让奕䜣留在京城背锅,善后工作搞得好就是咸丰帝的功劳、搞不好那就是奕䜣自己的罪过了。
不过后来的事情出现了反转,奕䜣在京城跟英法两国签订了和约,摆平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可是在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由于烟酒过度、由于女色过猛,外加上先天身体不咋地以及心情不太好——去世了,享年只有30岁。
往后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慈禧联络郁郁不得志的奕䜣发动了著名的《祺祥事变》,一举干掉了咸丰帝亲自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晚清正式进入到了——两宫垂帘听政的阶段。
奕䜣由于事变有功也被封为了议政王,此时奕䜣的权力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
奕䜣本来就跟洋人关系不错,由于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主持的是善后工作,这样当时的整个洋务都交给了奕䜣来处理了。
此后,奕䜣为了求强求富,也为了抵御太平天国运动,他积极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奕䜣为了洋务事业,还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等等。
奕䜣还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搞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同治中兴,奕䜣获得了“贤王”美称。
不过在晚清那样的时局之下,功劳和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奕䜣的一系列举措和变革措施引起了两股势力的极度不满。
恭亲王剧照
首先奕䜣积极兴办洋务,另外与洋人发展关系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指责。
1870年5月,天津爆发了反洋教斗争,群众焚毁教堂,杀死了外籍人士多人。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奕䜣主张息事宁人,并积极支持曾国藩在天津的举措。
这种看似对外妥协的措施引起了内部激烈的反弹。连奕䜣的弟弟奕譞也深为恼火,奕譞指责奕䜣主持总理衙门以来,“夷务尚无起色”,对“外夷”提出的要求“有可无否”,全盘否定了奕䜣所执行的外交措施。
另外慈禧当时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奕䜣权力的增加、人气的上升,慈禧感到了威胁。按照慈禧的理论来说:谁拥有了挑战自己权力的实力,谁就是敌人——无论是谁。
于是乎,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䜣一直浮浮沉沉。
恭亲王剧照
同治四年,1865年3月初五,有人弹劾奕䜣,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慈禧命人查办。仅仅七日之后,慈禧就以奕䜣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当时很多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这是奕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往后的时间里面,奕䜣多次遭到了各种打压、又被反复启用,反正就是处于浮浮沉沉的状态。
光绪七年,1881年3月,慈安太后去世,奕䜣在朝中的最大支持者没有了,变得更加孤立了。这样长期反复地浮沉,已经磨平了奕䜣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也就不愿意提出对策了。往后的岁月里面,奕䜣基本上就处于明哲保身的状态了。
1884年的时候,慈禧随便找了一个理由又直接免去了奕䜣所有的职务;不过后来奉懿旨又赏了亲王双俸。不过从此以后,奕䜣就没有受到过重用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处境,采取了退避三舍的状态。
在光绪帝积极展开的戊戌变法期间,奕䜣对变法的行动很不以为然,往往从中作梗,阻挠变法。往后一直到死,奕䜣基本上都选择了低调处事了。
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奕歌䜣为什么在最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都选择了低调、选择了默默无闻,甚至处于一种销声匿迹的状态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奕䜣自己本身只是爱新觉罗家的一个卫道者,他的根本任务或者出发点还是维护皇权利益的。无论是洋务运动也好、干掉太平天国运动也罢以及对洋人的各种妥协措施,说到底:奕䜣还是要维护爱新觉罗的统治权的。
这样的状态下,奕䜣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的,他在本质上与李鸿章没啥区别,只不过是另外一个“糊表匠”而已。
二是,奕䜣生于皇家、长于皇家,又在晚清的官场上浸泡了这么多年。其实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
对于奕䜣来说,要么就只能选择低调、要么就会被慈禧干掉。最终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理想的幻灭,奕䜣选择了低调或者叫做明哲保身。
三是,从1861年奕䜣参与《祺祥事变》那一刻开始,也许他就知道了慈禧是个什么人了、也知道了慈禧的手腕有多厉害了。奕䜣不能不为自己的将来以及儿孙打算,他不得已也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销声匿迹。
最后我想说,没有必要去刻意贬低奕䜣、也没有必要去无限度的拔高奕䜣。他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普通皇权的卫道者而已,他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思想的局限以及当时环境的局面,是不可能干出什么惊天伟业的。也许奕䜣的选择是对的,起码保住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也保住了一家人的平安。有时候想想,很多人何尝又不是另外一个奕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