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94更新:2024-11-02 09:56:54
这部剧,喜欢吗?喜欢。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杨立仁。因为其他角色我根本没记住。包括在电脑上自己找着看,也都喜欢看黄埔时期的大家。
大概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在家躺着没事看电视,又看到在播人间。这就发生了开头说的,这是唯一一部,能让我一动不动躺在沙发上从头看到尾的剧。而这次再看人间,就觉得……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片。每个人的人物性格,杨家,瞿家,黄埔,都重新丰满了起来。这也是跟个人经历有关。在这几年中,我的心态由第一次看时的一腔狗血,转变到现在,有自己的思考,不管好的坏的,都不轻易相信。所以也能从更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部剧。直到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这是一个一碗水端平的剧作。立仁立华立青,三个人各站一队,但却在剧里得到了尽可能的平衡对待。
这不是一部纪实影视剧,而是一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史诗。为了加强情感的对立冲突,让情节更有张力,编剧强行将自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来所有的历史大事件全都糅合进了杨氏这一家里面。虽然模糊处理了所有真实的人物,但那些活在台词里的大人物——楚才电话那头的『校长』,立华的老同学『经国』和『老刘』,瞿霞送信的『伍豪』,老董非常了解的『张汉卿』……这种处理真的十分巧妙,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剧中这些人,他们就处于时代的浪尖。这种刻意的处理,在另一种层面上也不时给我们一种『窥视』的快感,好像我们是通过他们的故事,在窥探那个时代的脉络——窥探的视角,会比给我们指名道姓讲历史带来更多的兴奋和紧张。
看了几遍了,好戏,这部剧的主题就是:“主义的胜利”!杨家就是那时中国社会的缩影,这个家里有共产党(立青)、有国民党反动派(立仁)、有国民党民主派(立华)、有爱国的旧军人(老董)、有开明绅士(老爷子)、有进步学生(费明、立秋)、有小市民(小姨)。国共两党就是一对剪不断理还乱的亲兄弟,一如杨家哥俩。坚定高尚的信仰和伟大的牺牲精神使共产党走向了胜利。
这个剧中还有一个亮点,国民党没有草包,从楚材、立仁、老董到三期六班毕业的国军将领们,但是,腐败的政权只能带着他们走向失败,无力回天。
瞿恩之死是对高尚的主义和伟大的牺牲精神的完美诠释,看一次哭一次。
它符合我们对历史的常识,又没有俗套的脸谱化。每一个人物明确的原型、有因可究的行事逻辑,又将这些零碎的时间段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丰富立体的大群像。有时人物的出场与谢幕甚至并不符合戏剧的逻辑结构,而是走了历史的线路,敢于大手笔地取舍与收放。说到人物,他们基本代表了这24年革命中的大部分种类的群体,瞿恩和董建昌两位引路人,戏份不多但是贯穿全剧的灵魂,他们的两种相反相成的理念,在主人公杨立青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交融。理想与现实两种观念在社会变革中的提现,这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人们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从结构到主题,不能不给编剧江奇涛大大跪了。
这是一部家国剧,杨家的命运始终因国的命运而流离颠簸,但是在他们为各自理想奋斗的同时,始终未曾忘记大家亲人的关系,并以此为系带联系。因此,此剧有着绝对的超前意识和现实意义,适用于今日。海峡两岸本是一家人,纵使历史上在中国的问题上,我们采用了不同的道路和方法去解决,并因尖锐的矛盾,造成当下的局面,但别忘了大家的初心,都是为了这个民族的复兴,因此,在多年后的今天,在大的环境驱使下,是不是应该摒弃一些,共同做点什么。因此,对它的定论依旧是正剧,但是,是一部让你真正乐意去仔细挖掘思考的正剧。
宏大的世界观,分离而又结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坚守,单独拎出来都可以再拍一部电视剧。比如,剧中最不起眼的费明,台词不多,却在最后通过与杨家父亲寥寥的的对话中抒发了自己的内心,他早就知道自己不是立华亲生,怕说了妈妈和一家人都不像从前那般爱他了。十分的合乎他那个年龄的心理。还有剧中一直弱化他一直坚持读书上学听课,我不说你都没注意。我觉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不容易的,让人对杨家的这一代的未来有着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