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280更新:2022-09-13 20:51:06
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莲花县甘家村。当他听说县城内还关押着90多名起义失败的党员后,第2天清晨便带着部队冒雨奔袭,一举攻克了莲花县城。活捉了莲花县城保安队队长,救出被关押的党员和群众。
余洒度是何许人也?与毛泽东的矛盾又是如何产生的?
当时,参加秋收起义的主力军由两部分组成!
第1部分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叫卢德铭。南昌起义时,卢德铭欲率领警卫团与叶挺和贺龙的队伍会合。才赶了一半的路,起义已经结束,而叶、贺部也开始南下。
为了和组织取得联系,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目标。团长卢德铭将警卫团交给第一营营长余洒度指挥后,便前往武汉寻找党中央。卢德铭离开后,余洒度率队留在了修水。秋收起义爆发后,警卫团便成为了主力军。
第2部分是湖南平江工农义勇军和浏阳工农义勇军,以及当地农民武装和安源煤矿工人武装等。
秋收起义没有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称号,而是正式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第1、第2和第3三个团。根据作战计划,3个团将分别从修水、铜鼓和安源起义,兵分三路会攻长沙。这3个团中,除了上面的两大主力外,还收编了当地的土匪武装邱国轩团。总人数一度达到5000余人。
从安源到铜鼓的路上,毛泽东甚至被团丁抓住,后靠毛泽东的机智应变所化解,这里不再多表。不过,此事也耽搁了毛泽东的时间。等毛泽东与铜鼓的第3团团部汇合时,已经是9月10号。
9月10日晚间,毛泽东率领第3团出发了。
第二天拂晓,白沙县的百姓还没起床,毛泽东率领的第3团已经攻了进来,很顺利地便占领了白沙市。可未曾想到的是,师长余洒度率领的第1团,没有按照原定计划攻打浏阳县城,反而转去攻打余洒度的老家——湖南平江。
秋收起义时,我军还没有发报机,完全不知道另外一只队伍的动向,各队伍只能严格遵从战前会议上的部署。
根据原计划,毛泽东率领的第3团在占领了白沙县后,将继续前往浏阳县城,与这里的第2团汇合。路途中,毛泽东担心浏阳县城战况激烈,特意进行了急行军。可刚抵达浏阳县城东门时,第3团便遭到敌军的猛攻。一路上的急行军,第3团的战士十分疲惫,不得不退回铜鼓的排埠。
另外一边,王兴亚率领的第2团也不知前方战况如何,依旧按照原定计划向浏阳县城进攻,一度占领浏阳县城。结果,浏阳县城东门的守卫军,在击退毛泽东率领的第3团后,又转身进攻王兴亚率领的第2团。因寡不敌众,王兴亚率残部撤退到了文家市。
而随着第2团、第3团的接连败退,秋收暴动进攻浏阳城的计划也宣布破产。
而余洒度率领的第1团如何呢?他不仅没有按照原定计划攻打浏阳县城,在平江县城的战况也不好。9月9号凌晨,余洒度率领的第1师师部和第1团,以第2、第3、第1营和师部的序列,先占领了朱溪,后转向平江。
作战过程中,又遇到刚收编的土匪武装邱国轩团叛变,在第1团后背开枪。因毫无防备,第1团瞬间被打散。没多久,先头部队的余洒度听到消息后,只得汇编残部南下。
吃了这么大的亏,造成这么大的损失后,余洒度才想起去找毛泽东和王兴亚汇合。
1927年9月17日,余洒度率领第1团转移到铜鼓排埠一带,与在此等候的毛泽东等人汇合。稍作休整后,毛泽东、余洒度和卢德铭又率部来到文家市,与王兴亚率领的第2团余部会合。
经此一役,原本5000人的队伍,现在只剩下1000多人。一股沉闷的氛围笼罩在队伍中蔓延。
为总结失败的经验,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了营以上干部参加的前敌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他说:“现在攻打长沙已经毫无把握,为了保留实力,我们应该退居萍乡,再谋发展。”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毛泽东的决议才是正确的,可余洒度根本不买毛泽东的账,非要坚持攻打长沙。好在几乎没人支持余洒度,经过讨论,卢德铭等人一致同意毛泽东的决议,退居萍乡。
虽然队伍决定不打长沙了,但是打了败仗是事实。5000人的队伍,也只剩下了1000多人,提升士气是当务之急。
第2天上午,全师1000余人在里仁学校外的草坪上集结,毛泽东发表了讲话。这是自秋收起义以来,毛泽东第1次站在三个团的战士们面前。面对垂头丧气的战士们,毛泽东这样说道:“这次秋收起义,我们确实打了败仗,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好在队伍还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接着,毛泽东向战士们解释队伍不去长沙,转道萍乡的原因,最后又高声说道:“我们就好比一块石头,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是可别轻易小看这块石头,早晚有一天能砸烂蒋介石的水缸……”
听了毛泽东生动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话后,不少人的心胸立即豁然开朗。会议结束后,部队开始向着萍乡方向前进。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9月23号,部队以第3团、第1团的序列行进着。因不熟悉道路,前方的第3团走错了路。第3团通过时,遭到国民党队伍朱士桂部的注意。等朱士桂集结好队伍时,第3团已经通过,紧随其后的第1团遭遇伏击。结果,因仓促应战,伤亡较大。虽然有不少人突出重围,但是总指挥卢德铭不幸中弹牺牲。
面对敌军的穷追不舍,来不及悲伤的毛泽东,只能加快急行军。紧张的氛围在队伍中蔓延,再加上总指挥卢德铭的牺牲,战士们的消沉情绪越来越明显。有些战士认为败局已定,趁晚上休息时连夜跑路。
最严重的逃亡发生在第1团第1营第1连的一个排当中,该排排长趁其班组放哨的机会,带领全排人逃跑。逃的时候,甚至还带走了所有的武器。演变到后来,逃跑竟然成了公开化的事情。每到晚上,经常能听到有人窃窃私语:“你走不走?”“你准备去哪?”的对话。
对于部队来说,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当师长余洒度不知所措时,毛泽东主动站了出来。秋收起义的这支队伍,主力军本是卢德铭和余洒度带过来的警卫团。对于这些人,毛泽东既不熟悉,也控制不了。于是他采用了“最笨”的办法,日夜出没在战士身边,今天待在1团1连,明天就去2团2连。
队伍转移前,尽管毛泽东在3个团面前讲过话。但是当时有1000多个人,讲话时间也不长,很多人甚至都看不清毛泽东的样子。因此,毛泽东很容易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以至于到了后来,有些战士仗着老资历,让毛泽东帮忙挑担子。不过,毛泽东的笨办法非常有效。通过谈话,不仅获得了战士们的信任,还掌控了部队。
过去几天,通过毛泽东的深入谈话,不少战士们对未来已经不再迷茫,但是还是有部分战士的士气低落。于是,毛泽东向汇报人询问道:“城内国民党兵力如何?”来人说道:“只是一些保安队,战斗力并不强。”
随即,毛泽东召开前委会议,大家一致决定攻打莲花县城。一来能解救被抓的群众和党员,二来还能提升全军士气。第二天清晨,队伍冒雨奔袭,一举攻克莲花县城,还抓住了没来得及逃跑的保安队队长贺国安和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刘启沛。这是自文家市南下后攻下的第1个县城,原本低迷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清理残党时,余洒度遇到了押解贺国安和刘启沛的班长赖玉生。经过询问得知,保安队长贺国生竟然是黄埔7期的学生,中途回家替父奔丧后,便再也没有回学校。而余洒度是黄埔军校二期的学生,按理来说与贺国安是同学关系。经过一番交谈,余洒度念及同学情谊,竟然私自将贺国安放走。
可事情的真相是,贺国安根本没上过黄埔军校。只是早年间在北洋军阀、江西省督军方本仁部当过兵,与莲花县县长李宝忠是同村的老乡。1926年10月,经李宝忠举荐,贺国安才来到了莲花县当上了保安队长。
贺国安之所以“冒充”黄埔军校毕业生,是因为他看到余洒度戎装整齐、军容威严,和身边的农军有很大的区别。于是,贺国安猜测余洒度是科班出身的正规军。而当时最出名的军校便是黄埔军校,以贺国安的水平,他也只知道这个学校,结果还真被他碰对了。
自秋收起义以来,余洒度对于毛泽东早就不满。说起来,余洒度是位老革命,在黄埔军校时期便加入了共产党。但是他自视甚高,不把毛泽东这个“读书人”放在眼中。否则的话,余洒度也不会一再违反作战会议中布置的任务。前有擅自转攻平江,因内部反水遭遇大败。后有兵败后执意攻打长沙。如果不是卢德铭多次从中劝和,余洒度早就开始抱怨了。
现如今,卢德铭牺牲,再也没人能管得了余洒度。面对毛泽东的批评,余洒度反而轻蔑地说道:“你是怕死吗?我可以保证,你若是死了,我抵你的命。”然而,毛泽东毕竟是秋收起义的前委书记。余洒度只能嘴上逞强,会后还是同意了毛泽东要求的,将队伍部队撤到城外的命令。
果不其然,当晚子时,贺国安集结了100多名被打散的保安队,准备趁夜偷袭。幸亏被哨兵发现,贺国安只好放弃。第2天,队伍继续朝着永新县城的方向出发。到了傍晚时分,余洒度下令结营扎寨。但是当时天色尚早,毛泽东提议说再往前走十里。
因毛泽东预料到了贺国安的偷袭,余洒度自知理亏,只好同意继续前进,可心里面对毛泽东异常不满。当天晚上,余洒度对身边的几名亲信说:“我这个师长当的,连十里的指挥权都没有。 ”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来,余洒度对于毛泽东的不满更多了。
9月29日,毛泽东率部来到永新县三湾村。这是个小村子,四周被群山环绕,也没地方民团。来到这里,意味着毛泽东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趁着这个空挡,毛泽东决定对队伍进行整编。
为什么要整编呢?这支队伍的主力军是警卫团,保留了旧军队的不少恶习。如长官打骂士兵,士兵害怕长官,彼此之间产生了很多隔阂。再加上自文家市南下以来,士气一直低迷不振,跑得跑,逃的逃。因此,毛泽东认为,必须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官兵关系。
而这次改编,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湾改编”。
因5000人的队伍只剩下1000余人,师的编制已经不足,最后缩师为团。改编结束后,毛泽东站在队伍前讲话。他这样说:“我们现在是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不利于作战,所以我们要进行改编。伤员多,要建立后方,放下担子,才能轻装上阵。”经过改编,多余的军官进入军官队,伤员留在后方归卫生队管理。
紧接着,毛泽东又说:“这一路上,不少人不打招呼就走了。要走,最好也打个招呼。我现在宣布,想走的现在就能走,根据路途远近,给你们发放路费……”这时,干部宛希先大吼一声:“跟着毛委员打天下,坚决革命到底!”
随着宛希先的这一嗓子,张子清、武中豪和罗荣桓等人立即跟着呼喊口号。这些人都是基层干部,他们一喊,官兵们也跟着呼应。其实这个时候,想跑的人早就跑了,留下来的,都是相信毛泽东领导的人。
在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一边忙着改编队伍,一边加紧和井冈山的农军首领、共产党员袁文才联系。如果说整编队伍是增加“内力”,同井冈山的联系,就是毛泽东为起义军在“外力”上探索新的生存之路。
多年以后,毛泽东的首位警卫员、亲身经历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的杨梅生回忆说:“谁也没想到,三湾改编后,这支队伍的命运就开始好转。主席的远见卓识,是谁也料不到的。”解放后,杨梅生官至中将,当然这都是后话。
接到毛泽东信的袁文才,立刻与毛泽东取得联系,希望在宁岗县的古城镇见上一面。袁文才虽是党员,但是率领的是绿林武装。他和结拜兄弟王佐互相呼应,杀富济贫,是宁冈当地最大的武装,颇得民心。在白色恐怖中,保护着贺敏学和贺子珍(后来毛泽东的夫人)等多名党员,手上有60多条枪。
起初,袁文才对于毛泽东有很大的戒心。彼时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到处搜捕共产党。他无法想象,毛泽东为何能带上千人的队伍来到井冈山?会不会是国民党的陷阱?就算不是国民党队伍,会不会像历朝绿林结局一样被对方吞并?
带着这些疑问,袁文才见到了毛泽东。仅仅半天时间,袁文才便被毛泽东的风度所折服。临分别时,袁文才主动将自己的贴身警卫幺六送给毛泽东,负责保护他的周全。
经过与袁文才的沟通,毛泽东的心中慢慢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他决定以茅坪为“家”,走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来。然而,在余洒度看来,茅坪地处深山老林,人烟稀少。当他听说毛泽东决心在茅坪安家后,余洒度内心不禁凉了半截。他沮丧地说:“革命都革到深山老林了,还有什么奔头?”
对此,毛泽东也不勉强,直接派余洒度去长沙,向湖南省委报告工作,请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警卫员不解地问毛泽东:“他这么不安心,怎么能让他走呢?”毛泽东则回答道:“既然不安心,就不勉强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实际上,队伍刚刚到达三湾村进行三湾改编的时候,余洒度已经心生退意。由师缩减为团后,陈浩任团长。支部建在了连上,加强了党的领导。余洒度的权利被大大削弱,自然不会满意。但是说到底,余洒度本身是营长出身,因为收编才当了师长,根本没见过大阵仗。在关键问题前,屡次退退缩缩。如果让他当上指挥官,才是个错误。
余洒度去了长沙后,又转道去了上海,渐渐对革命失去信心,最后选择脱党。1929年,余洒度加入谭平山等人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31年8月,中华革命党首领邓演达被捕,余洒度束手就擒。被捕后,余洒度又加入国民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特训班训练,次年加入戴笠的复兴社。
1933年,余洒度被戴笠派到北京,在国民党第六十一军政训处担任少将处长。但是自从离开毛泽东后,余洒度长期怨天尤人。在北平期间,整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没钱享受就贩毒,有一次因为分赃不均,和同伙发生了火拼。
事情败露后,余洒度被北平宪兵团团长蒋孝先抓获,随即送到南京。1934年,蒋介石亲自下令枪决余洒度。
对于余洒度来说,如果当初的革命信念没有动摇,解放后也能获封上将。不过余洒度的叛逃,充分说明了井冈山时期的困难程度之大,是我们后人难以想象的。毕竟,连余洒度这样的主要干部,都对井冈山的斗争失去了希望。也再次佩服毛泽东的真知远见,和卓越的领导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