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尾段满分解题思路是什么「小说尾段满分解题思路」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28更新:2022-09-04 17:25:09

考点研究

一、结尾的常见方式

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2.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尾的作用 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

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四、答题格式:三段论 内容(写了什么内容,)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考题对接

一、叶伟民《父亲的 66 号公路》

父亲的 66 号公路①

叶伟民

①2008 年初,我们家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经济危机——我爸的食品厂和纸皮厂倒闭了。此时,一场中小企业破产潮正横扫珠三角。

②我家位于广东西南的一个县城。从清末开始这里的人们就大量飘洋逃荒,我的爷爷也因此葬身于菲律宾。缺财少丁、海外关系加上历次运动的洗礼,造就了谨小慎微的集体性格,典型代表就是那勤勉低调的小商人群体。

③如今,我们这个小商人之家再也无计可施,数百万的银行贷款如泰山压顶,抹去任何一丝希望。当年我爸已经 58 岁,基本失去了东山再起的世俗筹码。

④春节过后,我爸遣散工人,在机床破落、杂物满地的车间里,100 多号淳朴勤劳的新市民逐一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板道别。人们握手,鞠躬,拥抱,哭泣,缅怀岁月,也彼此祝福前程。除去部分幸运的进入大厂,老工人则多数沦为钟点工、保姆或无牌小菜贩。若在街头偶遇,无论家里缺不缺粮,我爸总争先帮衬,昔日主雇小心翼翼地挑着好话说,成全彼此仅存的颜面。

⑤我们所谓的“家”,其实也是生意人凑合的产物,一个建在厂房顶层的砖混加铁皮的简易建筑,冬冷夏热。破产后的那个夏天,台风也跟着来施虐,刮跑了我家的屋顶。我爸后脚刚冲出门外,房子轰的就塌了。

⑥第二天我从外地赶回来,看着我爸蹲在碎石和玻璃渣中一件件地淘着东西,捞出一件就端详半天,嘴里嘟囔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收拾了整整一个星期,累了,我就躺在阳台半湿的书堆上,我爸则坐在一把木椅上,两人一边看着久违的晚霞落日,一边商量着生计前程。

⑦“还是把厂房卖掉还债吧,大不了再来。”我这样劝我爸。而他总是迟疑,话也越来越少,每天起来就戴着老花镜按计算器,要不就背着阳光枯坐。那个几乎无家可归的夏天结束后,他宣布:“不卖。”

在过去 30 多年时间里,这个理性的现实主义者一点一滴建立了他的事业,就连命运夺走我的母亲也未能将其打倒。后来一位叔叔和我说,我爸主要是舍不得,厂子是他们夫妻俩打下的基业,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我很内疚,更觉难过,想起了杰克∙伦敦笔下的老拳手,摇摇晃晃地拉开双拳,只为那块代表着尊严的牛排。

⑧既然不卖,物业出租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我爸先试验性地改造了一批廉租房,效果一般,溢价少且严重依赖中介,一个月下来连银行利息都还不起。

⑨我寄过几次微薄的薪水以表支持,但总有滴水入海之感,我似乎下意识地在等靴子落地。直至某次长假回家,我才发现悲观从未在这里生长。这里大变了模样,昔日的车间被改造成一间间精心设计过的、极度标准化的短租公寓,格局一样,家具一样——折了桌腿到隔壁掰一根就能接上的那种。

⑩我爸站在我面前, ,显然已成功从一个食品商人转型为“包租公”。我警觉地问:“钱哪来的?”我爸说:“再贷呗。”

⑪这意味着,他已成功将家庭赤字推至历史最高峰。我很愤怒,在回去的路上,坐在那辆仅因为太破而没卖出去的老雅阁里,我把头扭向窗外。

⑫我爸读完初三就遇“文革”辍学,以后分别以养鸭、做草帽、补鞋、裁缝等生计匍匐在私营经济的“歪路”上,直至市场经济被扶正,他的事业才迎来春天。也正因为第一代个体户在经验主义上的成功,他在我成长路上充当了某种反智主义者的角色,例如他反对我高考志愿填企业管理,“那里面没有什么。”

我爸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每次见到房客总会问上几句,并记下他们的意见(或吐槽),择其优者而改进。

“我就是个生意佬,说不出啥大道理,但有个原则:多从客户角度出发。”“找一个新住户不如维护好一个老住户,而且做坏了名声很麻烦。”他架上老花镜,拿出他的小本,上面写满了加减乘除。这个极其珍视用户体验的房东无疑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获得人们的尊重和信赖,一些住客开始向他说些困难和需求,例如想要台二手电脑或想换份工作。我爸都认真记在本子上,见到其他租客时就顺便问问,一些供需竟无意间对接上了。

⑬后来我爸干脆挂出一块大黑板,让住户进行信息交流。一些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交互开始出现——“58 同楼”来了。五六百名住户开始组建以兴趣或家乡为划分的微信群,聊天灌水,互通有无,还开始零星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

⑭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大,他打算开一个房屋中介公司,但在大门快装上的最后一刻却改变了主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公司,我爸毫不犹豫地退掉了包括桌椅电脑在内的所有东西,在电话里和我说:“我想明白了,我需要的根本不是一家公司。”

⑮“建一家公司除了给自己增加成本和招来一堆竞争对手外,真的没什么好处。”我爸说,“各取所需就好了。”

⑯我的家庭逐渐走出了困境,债务成幂次法则在递减。这场家庭“自救”还让我开始了继童年之后的第二次父亲崇拜期。在我眼中,他似乎知之甚少,又所做极是,无意中捎带出这个浮躁时代最难得的微言大义。

一个夕阳猛烈的傍晚,我又坐上我爸那辆开了 11 年翻新的高龄雅阁,久别多年的小城电台竟也文艺了很多,放起鲍勃∙迪伦。我爸带我走了一条新路,柏油黑亮,笔直通天,竟也沾了点辽阔的西部感。

⑰我爸扭头问我知不知道新路的名字。太阳从他背后射来,好像在头上戴上一顶金色的牛仔帽。我觉得此时他像极了一个开着旧皮卡的老嬉皮,奔驰在伟大的 66 号公路。我突然想恶作剧一下,于是朝我爸竖起摇滚的手势,捏着西部片里的烟熏喉对他喊:“向着太阳飞奔吧,牛仔!”

⑱我爸伸手关掉收音机,他一定觉得我有病。

(节选自《意林文汇》2019 年第 13 期,有删改。)

【注释】①66 号公路:横贯北美的一条公路,是北美人民开拓与勇敢精神的象征,是美国流行文化的元素,文艺与摇滚青年的毒药。

专题训练

2.联系上下文,补写文中划横线处内容,要求能表现父亲的人物形象。(2 分)

3.概括小说中的“我爸”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中“雅阁车”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有何作用?(6 分)

答案

一、叶伟民《父亲的 66 号公路》

1.①初稿“开着老皮卡的年迈牛仔”,完全没交代来由;改稿增加“金色牛仔帽”的比喻,自然引

出了“开着旧皮卡的老嬉皮”,生动并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②改稿对初稿“恶作剧般”补充了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亲勇于面对生

活,勇于转型改变的崇拜。

③初稿“这里是 66 号公路”放入对话里面,略显拖沓;改稿将之移出句外,情节上为下文父亲

关掉收音机觉得我有病做铺垫,使对话更精准、响脆、有力。

④初稿“在无趣中”过于直接,(高明的表达不是全说透);改稿换上准确的动作,让读者自己

去体会父亲的心理(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任答 3 点 6 分,言之成理即得分)

2.穿着拖鞋汗衫(架着老花镜或带着一串钥匙),一手账本(本子),一手计算器。

3.①谨慎保守,是个实用(经验)主义者:父亲恪守朴实的实用主义哲学,不开房屋中介公司。

②勤勉守信,精打细算:父亲一直勤勉创业,用计算器计算成本利润,破产后自救偿还债务。

③面对困境的坚强与乐观:面对破产、且房子在台风中倒塌,还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转

型艰难却从未悲观。

④热心助人,重情重义:员工被迫离职仍与父亲道别,父亲争先帮衬离职员工,父亲多从客户

角度出发维护好老住户。

⑤能奋进创业,转型改变,有顺应时势的智慧:父亲破产后改物业出租,廉租房效果一般后又

改为标准化的短租公寓,为房客搭建线上线下的信息交流平台。

4.①结构上,呼应了标题“父亲的 66 号公路”。

②“雅阁车”的变化代表着父亲的境况变化:“太破而没卖出去的老雅阁”表现了父亲家道中落

后生活的艰难,“翻新的雅阁车”是这个家生活有了起色(走出困境)的见证。

③“雅阁车”象征了父亲,有利于塑造一个为生计艰辛创业、为转型奋进的伟大的父亲形象。

二、李方《独霸角》

独霸角

李方

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队长龚海鹏陪着去的。车从刘湾、滴垴、下寨几个小队驶过,七扭八拐,从谷底爬上梁顶。道弯路窄,但都已硬化,还不算太难走。远远地看到,山嘴上有几株落完了树叶显得灰黑的树木和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龚队长让停车,说:“前面车不能走了。秋天的时候已经挖好了路基,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天冻了,没法硬化,停工了。”

我只好拿上扶贫手册、各种表格,步行前往。我一边躲避着挖虚的土,一边听龚队长讲赖青久。

“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大集体的时候,几乎和队里的每个人都闹过别扭。别说其他人,连跟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都不对付,打架吵嘴住不成邻居,搬到这个山嘴上来了。”

我心里一沉。“独霸角”是西海固的土语,谓人性格孤僻,待人生冷硬倔。摊上这么一个扶贫对象,工作怕是难以顺利。

还未到门口,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龚队长说:“看!如何?好端端的人、车走的路,给你用绳子拦了。”

赖青久五十七岁,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赖青久问:“干啥的?扶贫的?拿的啥?”

我说:“今天只是来认个路,见个面,填表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你抽烟吗?不抽?那我也不抽了,免得让你受二手烟的害。”我拿出烟敬他,以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见他不抽烟,只好作罢。我又问:“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

赖青久很生气:“硬路挖成了虚土,又不硬化,人来车往,尘土飞扬,挡住,不让他走。”

“这是路啊,怎么能挡呢?”我劝他。

赖青久大手一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里不让走,他可以绕着走。山下边还有一条路,全硬化,又不远,不过多走15公里罢了。”

初次见面,不好搞得太僵,了解完大致情况,填好表格,我就道别离开了。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抽了空,我第二次去老赖家。这次因为正在硬化道路,施工车辆较多,所以车停得更远,我和陪同的妇女主任一同在人欢马叫的施工路段的边上走。

妇女主任说:“独霸角就是独霸角,说话办事就是跟人不一样。前些年湾里种西瓜,也是个收入。他拉瓜到街上去卖,别人问瓜价:‘多少钱一斤?’他说:‘一毛。’别人说:‘少价吗?’也就是那样随口一说,实际上瓜价人人都知道,就蹲下来挑瓜。结果他说:‘少价。两个五分。’你想谁还买他的瓜?去年搞养殖,他老婆养了头母猪,下了猪娃子,让他用摩托车捎到集上去卖。别人问:‘猪娃子好着吗?’他给人家来一句:‘不好,害着病呢!’”

我说:“这不纯粹跟人抬杠吗?”

妇女主任躲着驶过的车辆笑着说:“就是呀,害得他老婆背篼里装上猪娃子集集不落地去卖,又不会骑摩托,被害惨了。”

好容易到了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叉挡在路中间。进了门,妇女主任说:“老赖啊,市上……”

老赖背着背篼,手里提着铲子要出门。老赖问:“干啥的?扶贫的?”

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送到了?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啊?拿掉吧。”

赖青久气得把手里的铲子扔了,说:“拿掉?拿掉还不把我家门口当骡马市场了?化肥是拿来了,往家里抬的时候把袋子扯破了,化肥撒了一路,害得我扫了好半天。”

妇女主任脸上挂不住,说:“他叔,你把路挡着车上不来,这么远的路抬上来,可不得扯破了?”

赖青久仰头怒目:“你又没来,你又没抬,你见了?”

赖青久弯腰拾起铲子回手扔到背上的空背篼里,就要走。

我沉下脸,拦住他:“赖兄,撒了的化肥再补给你一袋都行,但你得把路障撤了。这是众人走的路,你不能这样。”

“咦,一袋化肥两卷薄膜就能指挥我了?路是众人的,但家门前这一截儿是我的!”

我们只能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出来,先走了,他在身后恨声恨气地锁着大门。

到了秋天,基础母牛入了栏,非得签字不可。但我心里发冷,不想再上山爬洼到山顶上去。我跟村支书说:“你啥时候去老赖家顺便把扶贫手册带去,让他把字签了。”年轻的支书连忙摆手说:“那绝对不敢。别人的可以,老赖不行。你去了他多少还给点儿面子,我去了那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呢!”

这也是实情。现在村上的工作不好搞,村民和村干部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隔膜。我只好憋着气再去。车一直开到赖青久家门前不远。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而过,两头用长钉死死地钉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

村支书说:“我们钻过去吧。”

我说:“不。”

我掏出手机拨打赖青久的手机。

“谁?打电话啥事?”

老赖将头从大门里伸出来,望了望,关了手机,向我喊:“基础母牛已经拉回来养在圈里了,没啥事我关门了。”

我厉声喊:“老赖,过来!”

老赖趿拉着棉拖鞋,吸着鼻子,边走边说:“天气冻得人淌清鼻呢,出来干啥呀?”

我说:“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怕麻烦?你这人是不是太有点儿不知好歹?”

老赖签了字,手扶着拦路的横木,平视着我的眼睛说:“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也是政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你签。”

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老赖看着我们,突然就笑了,是那种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的笑,他越笑越畅快。天上飘起了雪花,我和村支书仰头看看天,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

(选编自《小小说》)

专题训练

1.小说结尾赖青久笑了,“我”和村支书也笑了。他们的笑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赖青久家的环境描写,“灰黑”的树木,“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既符合季节和农户的特征,也营造了一种冷僻的氛围,为下文写赖青久的性格造势。

B.小说中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但在面对赖青久这样的独霸角时,也难免灰心、生气,这更好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

C.赖青久家门前挡路的路障从绳子到竹竿到粗壮的长椽,既体现了他的自私、狭隘,也可以从中看出他故意跟人对着干、唱反调的心理。

D.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表现了赖青久性格孤僻,生冷硬倔,说话做事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

3.“我”三次到赖青久家,对赖青久的称呼从“老赖”到“赖兄”再到“老赖”,不同的称呼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答案

二、李方《独霸角》

1.(1)赖青久的笑,表面是笑“我”和村支书的无奈和滑稽,为抬杠难倒“我们”而得意; “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说明赖青久内心深处对扶贫干部是理解和感动的。(2)“我”和村支书的笑,表层原因是被赖青久的笑感染,深层意蕴是从赖青久的笑声中体会到了赖青久的理解和善意,是欣慰的笑。(3)以笑结尾,代表着村民和干部之间关系缓和,彼此的隔膜渐渐消除,象征着农村的基层工作、扶贫工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结尾意蕴和作用的能力。

考生要分析老赖“笑”的原因和“我”与村支书“笑”的原因。

结合原文“我”批评老赖,“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怕麻烦?你这人是不是太有点儿不知好歹?”而老赖却抬杠“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也是政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你签”,当看到“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老赖“突然就笑了”。这“笑”表面是笑“我”和村支书的无奈和滑稽,为抬杠难倒“我们”而得意;“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说明赖青久内心深处对扶贫干部是理解和感动的。

结合“我和村支书仰头看看天,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我”和村支书的笑,表层原因是被赖青久的笑感染,深层意蕴是从赖青久的笑声中体会到了赖青久的理解和善意,是欣慰的笑。

这“笑”与前几次接触时老赖的表现形成对比,表明在“我”和村干部的努力下,老赖对我们的敌意逐渐消除。以笑结尾,代表着村民和干部之间关系缓和,彼此的隔膜渐渐消除,象征着农村的基层工作、扶贫工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2.D【解析】D.“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错误。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主要是表现赖青久为人生冷硬倔,喜欢与人抬杠,两次买卖做不成不能片面地推断为致贫的真实原因。

3.(1)第一次我称呼“老赖”,是想跟赖青久拉近距离,以方便开展工作;(2)第二次称呼为“老赖兄”“赖兄”,是想通过对赖青久的尊称来赢得好感,缓和关系;(3)第三次称呼“老赖”是被赖青久的言行激怒了,表达了对赖青久的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第一次去老赖家之前,“我”听队长龚海鹏介绍老赖,“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搬到这个山嘴上来了”,当时“我心里一沉”,知道这是个不好做工作的扶贫对象;走到他家门口时果然“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因此见到老赖的时候“我”先拿烟敬他,套近乎,然后说“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这时候“我”称呼“老赖”,是想跟赖青久拉近距离,以方便开展工作;

第二次去老赖家之前,妇女主任又跟“我”说了老赖卖瓜和卖猪仔的事,让“我”对老赖的孤僻又有了进一步了解;然后看到“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叉挡在路中间”。这时候“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送到了?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啊?拿掉吧”。第二次称呼为“老赖兄”“赖兄”,是想通过对赖青久的尊称来赢得好感,缓和关系;

第三次给了扶贫户一万多的牛之后,“我”去找老赖签字,结果看到“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而过,两头用长钉死死地钉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我”当时觉得这人不知好歹,于是拒绝了村支书要求“钻过去”的说法,而是厉声喊“老赖,过来!”。第三次称呼“老赖”是被赖青久的言行激怒了,表达了对赖青久的不满。

三、刘庆邦《素材》

素材

刘庆邦

麻小雨是县里曲剧团的演员,剧团一解散,麻小雨就失了业。

有那么十来年时间,古装戏一律不许再演。不料十年河东转河西,忽如一夜春风来,古装戏又回来了。县曲剧团得风光之先,赶紧排出了两台古装大戏。一台是《陈三两爬堂》,另一台是《卷席筒》。

在《陈三两爬堂》里,麻小雨饰演的是陈三两。在《卷席筒》里,麻小雨饰演的是苍娃的嫂嫂。麻小雨是曲剧团的台柱子。在麻小雨开唱之前,如果台下鸦也叫,雀也鸣,还乱糟糟的,麻小雨一声唱。台下鸦也息,雀也停,顿时鸦雀无声。这地方的戏迷给麻小雨起的外号叫麻瓢泼。那意思是说,麻小雨唱到高潮处,台下听众的眼泪流得可不止像下小雨,而是像大雨下得像瓢泼一样。

谁能料得到呢,也就是十几年光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随着老一代听戏人老成凋零,麻瓢泼的戏说没人听就没人听了。不光曲剧团是这样,县里的豫剧团、曲艺团也是如此。因麻小雨的才华和名气在那里放着,她的境况不是很差。有人在酒店里聚会喝酒,约她去包间里唱。有人家办喜事,点她去家里唱堂会。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有一家人家死了爹,爹的儿媳请麻小雨代为哭丧,她去,还是不去?

如同代购、代驾等,代哭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过去,谁家死了老人,亲人们都是要哭的,凡是沾亲带故的人,都有责任哭一哭。哭得声音越大、越痛心,越显得子女有孝心。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死了老人,后代人不再哭了,他们哭不出来了,或者说不会哭了。他们或许认为,哭起来太难听了,太累人了,所以就算了,不哭了。可是呢,人毕竟死了,人一死如烟消云散,就再也不能复活。为了与死去的人告别一下,气氛还是要制造一些的,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于是乎,代哭的行当就应运而生。

曲剧团原来有一个跑龙套的,因本人姓龙,人称老龙套。曲剧团散伙后,老龙套当上了代哭的经纪人,跑起了别一种意义上的龙套。找麻小雨代为那家的儿媳哭公爹,是老龙套为麻小雨介绍的第一个代哭的项目,死者的儿媳愿意出资两千元,要求代哭者的笑不能少于两个小时。麻小雨一听就拒绝了,她有些生气地对老龙套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这年初冬,麻小雨再次遇到一个需要代哭才能挣到钱的机会。当老龙套把机会说给麻小雨时,麻小雨这次没有表示生气和拒绝,只是把眉头皱了起来。是什么来头让麻小雨有些犹豫不决呢?却原来,这次请麻小雨代哭的人,是一位在外地做生意发了财的女老板。女老板在老家当闺女时听过麻瓢泼的戏,流过眼泪。她不让别人代她哭娘,像点戏要点名角儿的戏一样,只点麻瓢泼一个人。老龙套对女老板说:能不能请得动她很难说。上次有人出五千块钱请她代哭,就被她拒绝了。女老板轻轻笑了一下说:五千不中,我给她翻一倍,不信请不动她!

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不代哭则已,既然答应了代哭,就要哭出水平来,对得起人家所出的高价钱。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陈三两爬堂》《卷席筒》,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在戏里,她替陈三两哭过,替苍娃的嫂嫂哭过。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

麻小雨产生了一个想法,在正式代哭之前,她要先去女老板所在的张家庄,把女老板娘家的情况了解一下。按流行的说法,麻小雨的想法是深入生活的想法,也是想为代哭搜集素材的想法。

来到张家庄时,她装作是一个路人,拐到住在村外地头的一户人家去了。这户人家只有一个白头发的老太太。麻小雨进屋说是找点水喝,一边慢慢喝水,一边跟老太太找话说,话说了一会儿,就把情况了解到了。女老板的娘是上吊自杀的,今年76岁。

麻小雨问老太太:为啥要上吊呢?

老太太说: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男人只能跟着葫芦打蹚蹚,连个响屁都不敢放。

儿子儿媳对她不好,听说她不是还有个闺女么,她闺女怎么不把她接走呢?

那老婆儿认老规矩,家有儿子,不跟闺女。听说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如今她上吊死了,她闺女脸上挂不住,想把后事办得排场一些。这两天庄上的人都在说,那老婆儿的闺女要请麻瓢泼替她哭一场。年年有个三月三,天上掉下个活神仙。要问神仙是哪个?她的名字叫麻瓢泼。你听说过麻瓢泼吗?

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

你连麻瓢泼都没听说过,看来你不是本地人哪!

(有删改)

专题训练

1.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你认为麻小雨还会去“代哭”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从侧面烘托麻小雨的唱功高超,比如台下观众的反应、女老板的选择及老太太的话语等。

B.小说详细介绍代哭这一行业产生的原因,在诙谐的话语里对当前人情世态也有着一定的批判意味。

C.麻小雨是个自尊心强、认真、负责任的人,但面对现实,不得不另谋生路,充满了无奈。

D.小说以“素材”为题,体现了麻小雨对艺术规律的尊重,也表明她的初心是探察人心、挖掘人性。

3.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的哭有不同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三、刘庆邦《素材》

1.观点一:会。①麻小雨是一个认真的人,答应了就会好好做。②了解了委托人的家庭情况,她会借哭来展现老人的不幸,表达对孝道沦丧的愤怒。③从老太太的话中意识到自己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观点二:不会。

①结尾处“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暗示了她不会让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去“代哭”。

②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在了解了女老板的娘的情况后,发现这个素材不能支持她去“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回答“会”,也可以回答“不会”,然后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如果认为麻小雨会去“代哭”,理由可如下:

如“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不代哭则已,既然答应了代哭,就要哭出水平来,对得起人家所出的高价钱”,可见麻小雨是一个认真的人,答应了就会好好做。“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听说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以及“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分析,麻小雨了解了委托人的家庭情况,她会借哭来展现老人的不幸,表达对孝道沦丧的愤怒。“这两天庄上的人都在说,那老婆儿的闺女要请麻瓢泼替她哭一场。年年有个三月三,天上掉下个活神仙。要问神仙是哪个?她的名字叫麻瓢泼。你听说过麻瓢泼吗”分析,从老太太的话中意识到自己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如果认为麻小雨不会去“代哭”,理由可如下:

小说结尾“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暗示了她不会让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去“代哭”。

“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男人只能跟着葫芦打蹚蹚,连个响屁都不敢放”“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如今她上吊死了,她闺女脸上挂不住,想把后事办得排场一些”分析,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在了解了女老板的娘的情况后,发现这个素材不能支持她去“哭”。

2.D【解析】D.“也表明她的初心是探察人心、挖掘人性”错,拔高了对标题的作用理解。根据文中“麻小雨产生了一个想法,在正式代哭之前,她要先去女老板所在的张家庄,把女老板娘家的情况了解一下。按流行的说法,麻小雨的想法是深入生活的想法,也是想为代哭搜集素材的想法”分析,小说以“素材”为题,是指麻小雨想为女老板代哭搜集素材,表明她是一个认真、负责任的人。

3.①戏剧演员的“哭”,是塑造剧中人物的手段,体现了他们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对职业的投入。②听众的“哭”,是被打动的反应,体现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③代哭人的“哭”,是挣钱的手段、市场经济的产物,揭示了某些人孝道的沦丧、内心的虚荣。④老人去世后亲属的“哭”,是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体现了亲属的爱、不舍与孝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找到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的哭,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哭的不同内涵。

“麻小雨唱到高潮处,台下听众的眼泪流得可不止像下小雨,而是像大雨下得像瓢泼一样”分析,听众的“哭”是被麻小雨的表演打动后的反应,体现了麻小雨的表演技艺极具艺术感染力。

“家里死了老人,后代人不再哭了,他们哭不出来了,或者说不会哭了。他们或许认为,哭起来太难听了,太累人了,所以就算了,不哭了。可是呢,人毕竟死了,人一死如烟消云散,就再也不能复活。为了与死去的人告别一下,气氛还是要制造一些的,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于是乎,代哭的行当就应运而生”“代哭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老龙套当上了代哭的经纪人,……找麻小雨代为那家的儿媳哭公爹,……死者的儿媳愿意出资两千元,要求代哭者的笑不能少于两个小时”“女老板轻轻笑了一下说:五千不中,我给她翻一倍,不信请不动她”分析,代哭人的“哭”,是挣钱的手段、市场经济的产物,揭示了某些人孝道的沦丧、内心的虚荣。

“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陈三两爬堂》《卷席筒》,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在戏里,她替陈三两哭过,替苍娃的嫂嫂哭过。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分析,戏剧演员的“哭”,是塑造剧中人物的手段,体现了他们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对职业的投入。

“过去,谁家死了老人,亲人们都是要哭的,凡是沾亲带故的人,都有责任哭一哭。哭得声音越大、越痛心,越显得子女有孝心”分析,老人去世后亲属的“哭”,是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体现了亲属的爱、不舍与孝心。

四、孙犁《嘱咐》

嘱咐

孙犁

①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②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③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④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⑤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⑥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⑦“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⑧“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⑨“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⑩“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⑪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⑫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⑬“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⑭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⑮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专题训练

1.小说结尾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描写“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表现出水生对家的思念、对家人的担心。

B.第五段写到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丢鞋甩袜抱养大的”,这主要表现了水生嫂对水生的极度不满。

C.本文多采用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在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日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同时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D.文中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场景,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赋有象征意蕴。

3.夫妻二人短暂相见又匆匆别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水生嫂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四、孙犁《嘱咐》

1.①照应标题“嘱咐”:水生嫂用爹活着时反复嘱咐的语言鼓励水生坚定战斗的决心;嘱咐水生“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表达了对丈夫的支持和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

②丰富人物形象:结尾两段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了支持丈夫参战的深明大义的水生嫂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突出小说主题:小说结尾写水生嫂撑冰床子送丈夫上路的情节,既写了真实的场景,又抒写了夫妻两人的家国情怀。

【解析】

最后两段,水生嫂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这些话,通过叙述父亲的遗愿,来表达了自己坚定支持水生打仗抗日的决心,这是对水生的“嘱咐”,照应标题,她嘱咐水生好好打仗,并说“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可见她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与希望。

这两段话主要是水生嫂的话,是对她的语言描写,此外还采用了“呆呆站在冰床上”“女人忍住泪,笑着说”等神态、动作描写,塑造出水生嫂这样一个深明大义,坚韧顽强的女性形象,她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对水生的依恋、自己独身带孩子的艰难困苦都能放在一旁,坚决支持水生抗日,这样写让她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

这一幕场景是水生嫂送水生前去打仗的场景,既是小说中情节发展的自然环境,又通过水生嫂这一典型形象,反映出抗战区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既是他们夫妻话别的小场景,也体现出家国情怀的大环境,从而突出文章主题,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2.B【解析】B项,文本中第五段写到孩子“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丢鞋甩袜抱养大的”,这并没有表现水生嫂对水生的极度不满,从“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可见,是她太久未见水生而水生突然回来,内心感到一种不真实的幸福感,连养孩子的艰辛也恍如隔世一般,用艰辛的回忆来反衬眼前这种快乐幸福。

故选B。

3.①初见水生:水生跟随部队八年未归,水生嫂思念丈夫,丈夫突然至家内心喜极的高兴之情。但随后水生嫂便喜极而泣,她想起这些年一路艰辛,(丈夫长年在外自己的不容易)心中不免有委屈、埋怨,百感交集。②看到孩子熟睡:水生嫂心中既涌起养育孩子的不易又满怀幸福和欣慰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之情。③与水生别离:当听到水声说第二天早晨还要参加战斗时水生嫂先是惊讶,但还是用她的行动表现了对水生回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的理解与支持。

【解析】从“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中可见,八年未曾见到水生,此刻为重逢而喜悦;“抽抽搭搭地哭了”则是为自己这么多年的不容易而委屈哭泣,可以说内心是百感交集,十分复杂;

从“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中可见,她为水生的回来幸福得如同在梦中一般,连生孩子的不易也恍如隔梦,而且对未来可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满期待,满心欢喜;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然而水生只是回来一晚,第二天仍要去参加战斗,她听了之后“呆了”,可见,对于水生回来却立即又要走这个结果是有些惊讶与失望的,但她立即就说“送你”,又反映出她希望水生能尽早打走日本鬼子的愿望,对水生满是支持与理解。

五、多惟惟《一路向阳》

一路向阳

多惟惟

李向阳疾行在山路上。山路陡且窄,爬到山腰,已是满头大汗。往前穿过一片树林,便到了山的北侧。李向阳每每就在这里歇脚,俯瞰卧于山坳的幸福村。流云青山,石墙黛瓦,一条小河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

李向阳的单位在北大街“老司法局”,位于城里的草桥埠。司法局的前身是一家专为劳苦大众打官司的事务所,创办于民国初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成立,老司法人念旧,仍在此地办公。

李向阳这天起个大早进城,是专程回来请周局的墨宝的。

李向阳在幸福村挂职四年有余,每次抽空回单位,都会见到新面孔。到了单位,正要进大楼,一个年轻人以为他是来打官司的农民,就对他说,你走错了,要找法律援助,去门口的林德大厦六楼。

李向阳摆了摆手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回来看看。

正说话的时候,恰好周局来了。周局说,文德才,这是法治调研科的李副科长,在幸福村当挂职书记呢。你拦着他干什么?

文德才一脸尴尬,忙说,对不起,对不起。

一见周局,李向阳就乐了,说,周局,幸福村的法治教育基地就等您的书法题字呢!

这个好说。我现在就给你写。周局爽快,让文德才去准备笔墨纸砚。

周局走进办公室,一边脱外套,一边说,老李,你那个村,都成模范村了,工作做得好啊。这回,幸福村名其实了。

说话间,笔墨纸砚已在桌上候着,周局略一凝神,提笔写下“幸福村法治教育基地”几个字。

李向阳喜笑颜开:好书法!

任务完咸,回村的路上,李向阳脚下像生了风,步履轻快。

幸福村以前不幸福,至少四五年前不幸福。早前,到县里打官司,静坐上访,幸福村的人最多,就是李向阳负责接待他们。后来他到幸福村蹲点挂职,那是自来熟。

熟归熟,一旦工作,那就不能光讲这些。村里民风彪悍,山林田畴,纠纷不断,今天争水,明天为一棵树的归属,后天为一只鸡吃了谷,没完没了。

说到这儿,李向阳第一回冒汗,不是因为爬山路,而是面对一帮老爷们和三姑六婆。

第一次村委开会,阳光正好,李向阳兴致勃勃当街发表“施政演说”。有人却说,白天要做事,你说再多也没用。要议事,只有晚上有时间

一群人跟着起哄,李向阳没辙,头上直冒汗。后来凡是村里有事,都在晚上开会。

这个两千来人的自然村,“怎么管”仨字在李向阳的脑袋里反复打转转。了解情况,倾听民声,李向阳一拍脑门儿,定了个调——“抓经济,也要抓普法”,循法守正,多方致富。

调子刚定好,李向阳就遇到了第一个急需解决的纠纷—村东的上下两眼塘,上一眼塘的鱼顺水流到了下一眼塘,鱼归谁,谁也不让。

上一眼塘是鱼老四家的,下一眼塘是张苟家的。李向阳把两家喊到村委会调解。锣对锣,鼓对鼓,各执一词,那架势,随时要火拼。

李向阳想了想,说,跑到张苟家水塘的这些鱼我都买了。鱼钱呢,我给上一眼塘的鱼老四家。至于张苟,你的养鱼技术差了点儿,就由鱼老四负责教你。一会儿你俩去把鱼都捞出来,今晚请朱大嫂掌厨,你们两家都来,大家和和气气吃顿饭。

鱼老四拿着鱼钱,高兴;张苟想养好鱼,有了师傅教,也高兴。

鱼老四本不想教张苟养鱼,因为张苟偷过自家的鱼,弄得鱼老四很恼火,可既然蹲点的李书记要自己教他,那就教吧。

新问题又来了,大家都养鱼,卖给谁?

鱼老四忍不住就问了,以后鱼多了,销路怎么办?

李向阳拿起手中的小法槌一敲,说,今后不管你们养多少鱼,我全收了!我联系了城里的酒楼饭庄,咱们的鱼专供他们。

皆大欢喜。

养殖、稻谷、特产,李向阳四处奔走,请农林水产水果专家来培训,唯一没有请来专家培训的项目,是伐木。

树如果全部伐了,幸福村的幸福就不长久了。

幸福村法治教育基地落成揭牌那天,周局来了。

李向阳陪着周局走遍幸福村的角角落落。周局说,回去我就跟县委书记建议,到你们幸福村开新农村现场会。

这可是你说的,不许反悔。

当然。

辽远的高天流云下,清凌凌的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

(选自《小小说》2021年第5期)

专题训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箱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自然天成的静美山水画,描绘出了幸福村村民美好的生活环境,烘托了李向阳进城时的愉悦心情。

B.李向阳回到单位时被新同事误认为是来打官司的农民,这一情节隐晦地批评了基层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依然存在以貌取人的陋习。

C.李向阳在幸福村推进普法工作,表明在主抓经济、力争致富的同时,普及法制教育对民风彪悍、纠纷不断的幸福村村民也特别重要。

D.小说通过叙述李向阳在幸福村挂职期间开展的种种工作,刻画出了一位工作目标清晰、工作方法灵活、一心为农的基层干部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李向阳回城请墨宝为故事切入点,辅以倒叙手法,叙述了幸福村由以前的不幸福到如今越来越幸福的变化过程,使行文富于变化。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显得客观;并且多用每小精悍的段落,使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加快了叙事节奏。

C.小说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李向阳挂职前后容貌变化的对比、幸福村民风由彪悍到淳朴的对比,都是很好的例证。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4.小小说的创作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五、多惟惟《一路向阳》

1.B【解析】B.“隐晦地批评了基层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依然存在以貌取人的陋习”错。这句话主要是表现主人公李向阳扎根基层,连外貌形象都与平时来打官司的农民一样了,且指路的话并没有歧视的语气。

2.C【解析】C.“李向阳挂职前后容貌变化的对比、幸福村民风由彪悍到淳朴的对比”表述错误,小说没有描写李向阳前后容貌的变化,也没有描写淳朴的民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

文章最后一段“辽远的高天流云下,清凌凌的河水,一路向阳,奔向远方”虽短,但内涵深远。

4.①小题材,小说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鱼的归属”;②小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普通的民众,主人公也是挂职的基层干部;③大主题,小说借小题材小人物表现了执政为民、全民奔小康的宏大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中选取的典型事件是李向阳到幸福村之后刚定了个调——“抓经济,也要抓普法”后,出现的第一个纠纷。文中写道“调子刚定好,李向阳就遇到了第一个急需解决的纠纷—村东的上下两眼塘,上一眼塘的鱼顺水流到了下一眼塘,鱼归谁,谁也不让”,可见,从题材上看,小说选取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这是“以小见大”的“小”之一。

“鱼的归属”事件中,“鱼老四”、“张苟”都是普通的民众,可见,从人物上看,文中的典型人物都是小人物,包括李向阳,也是挂职的基层干部,这是“以小见大”的“小”之二。

最新资讯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