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张仪范睢「失势后商鞅张仪都想着逃离秦国为何范雎却要死在秦国」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13更新:2022-09-04 07:01:30

范雎剧照

商鞅、张仪、范雎虽然都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但他们来到秦国后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深受秦国君主的重用,为秦国的强大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正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一样,这三个能人也有失势时。所不同的是,商鞅和张仪面对失势,是想着法来逃离秦国,而范雎却就是死也不愿离开秦国。是范雎没有这样的智慧来逃离?还是他不想这样做呢?

我们先来看看商鞅失势后的表现。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是卫国人,来到秦国后,受到秦孝公的重用,为推行新法,曾处罚过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后来,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公子虔便指使人向新继位的秦国国君,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秦惠王的赢驷告状,说商鞅要谋反。商鞅听说秦惠王派人来抓自己,是带人撒腿就往魏国跑。虽然商鞅逃到了魏国,但由于当年他曾得罪过魏国人,因此,他又被魏国给押送回了秦国。走投无路的商鞅回到秦国后,便带领自己的手下真的造起反来,发兵攻打起郑邑来。可这样的举动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商鞅的这点人马,很快就被秦军给包了饺子。商鞅兵败被杀后,不仅被秦惠王处以车裂之刑,而且还被灭了族。

张仪剧照

张仪失势后的结局要比商鞅好很多。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是魏国人,他来到秦国后,受到秦惠王的青睐,协助秦惠王破合纵、扩地盘,使秦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然而,尽管张仪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是游刃有余,但他仍逃脱不了失势的宿命。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了位,张仪是危机四伏,《张仪列传》的记载是“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恶张仪未已,而齐让又至”。国内国际的形势都对张仪十分不利,张仪也明确认识到这一点,怎样才能逃脱像商鞅那样被诛杀的命运呢?张仪利用自己的智慧,说服秦武王,让秦武王派自己到魏国去。就这样张仪不仅顺利离开秦国来到魏国,而且还做到了魏相的高官,是“相魏一岁,卒于魏也”,总算得了个善终。

我们再来看看范雎失势后的表现。范雎也是魏国人,在得到秦昭王的重用后,为秦国削弱六国立下了不世功勋,被封为应侯,其中,秦赵长平之战,秦国之所以能得以大胜,就离不开范雎使出的反间计,“令马服子代廉颇为将”,这马服子指的就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然而,由于范雎向秦昭王推荐的郑安平和王稽先后出现问题——郑安平“以兵二万人降赵”,王稽“与诸侯通,坐法诛”——范雎也面临着被株连杀头的危险。面对如此危局,范雎一没有像商鞅那样,来个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二没有像张仪那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离开秦国。而是面对“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于是应侯罪当收三族”的刑法,一面向秦昭王请罪,一面在得到秦昭王的宽恕后过着郁郁寡欢和担惊受怕的日子,史书的记载是“应侯日益以不怿”和“应侯惧,不知所出”。

人总是要死的。关于范雎的人生结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司马迁说的“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雎免相……”,范雎是急流勇退,得以保全性命;另一个是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上面明确记载有“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张禄,就是范雎在秦国用的名字。也就是说,范雎在这一年因王稽受到株连而被处死。但不管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情况是真的,可对于范雎来说结果都一样——他是认了命,死也要死在秦国,从没想着要逃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来把商鞅、张仪、范雎三个人在秦国的经历做一番梳理。

先来看商鞅。商鞅初到秦国时,秦国的执政者是秦孝公。秦孝公虽然并不是一眼就相中商鞅,但当两人进行深入交谈后,秦孝公就认定商鞅就是自己要找的辅世能臣,在谈话时,秦孝公是“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可以说,秦孝公与商鞅的交流进入了忘我的状态。秦孝公对商鞅有了这样的肯定,自然对他是百般的信任,是力排众议,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不仅如此,而且秦孝公还“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在这一时期,商鞅可以说为了秦国,准确地说是为了报答秦孝公的知遇之恩,是冒着杀头的风险来推行变法,因为以商鞅的聪明,他肯定知道得罪秦国宗室,尤其是太子这一未来的秦君的后果。商鞅的失势缘自于秦孝公之死。秦孝公一死,太子继承了大位,自然是要有仇报仇的,于是乎,商鞅的好日子也就到了头。商鞅真的很聪明,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势不好,扭头就跑”,不等秦惠王派人来抓,就早早逃离了秦国。

商鞅剧照

再来看张仪。张仪在不得志时,曾到楚国去求发展。由于他出身贫寒,当楚相丢失玉璧时,便把他当做重点嫌犯——“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因贫穷而受此不白之冤的张仪被“掠笞数百”,但不管怎么用刑,张仪就是不承认,意志是相当的坚定。后来,张仪来到秦国受到秦惠王的重用,被拜为秦相。有了强大的秦国做后盾,张仪报仇的心也迫切起来,给当年冤枉自己的楚相发文,说,当年我不曾偷你的玉璧,可你非说是我偷的,还狠狠鞭笞我。现在,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你准备好了,我要把你们楚国的城池给“偷”了去。张仪在秦惠王的支持下,也是说到做到,深入楚国欺骗楚怀王,真的“偷”去了楚国的不少土地。

可以说,没有秦惠王的重用,就没有张仪的人生高潮,因此,张仪也是以拼命的状态来为秦国工作,以报答秦惠王的知遇之恩。然而,就在张仪日夜为秦国在诸侯间奔波时,秦惠王死了。他的儿子秦武王一继位,张仪便也面临着商鞅的困局,是群臣在秦武王面前“日夜恶张仪未已”。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张仪便略施小计,逃离了秦国。

张仪剧照

范雎没得势前的遭遇与张仪有点相似,在魏国曾被当做魏国的叛徒,被魏相魏齐打得是“折胁摺齿”。眼看着性命难保,范雎只得靠装死逃离了魏国。而在秦国求职的过程中,范雎的遭遇又与商鞅有点相似,一开始,秦昭王并没看重范雎,但一经认识到范雎的才能,便虚心向范雎求教,先是“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当范雎没有发表具体意见时,又“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若是者三”。秦昭王不但重用范雎,而且还主动为他报仇雪恨。

范雎的仇人魏齐听说范雎要寻仇,吓得辞去魏国相位跑到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家里躲了起来。秦昭王听说后,不惜用有点流氓的手段来给范雎报仇,他亲自给平原君写信,说,我听说你是个高义之人,我很想结交你,你来秦国吧,我们好好交交朋友,从而把平原君骗到了秦国。平原君一来到秦国,秦昭王就摊了牌,把平原君扣在秦国,不交出魏齐就不让他走。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的魏齐只得选择了自杀。

可以说,范雎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是秦昭王给的。而造成范雎失势的原因则与商鞅、张仪不同,他不是因为秦昭王去世新的国君继位对他不再重用而失势的,他是因为向秦昭王推荐人才不力,受到了株连而失的势。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尽管范雎推荐人才出了问题,但秦昭王并没有打算杀他,可范雎觉得自己向秦昭王推荐的郑安平和王稽,投敌的投敌、卖国的卖国,给秦昭王的执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自我感觉“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到了尽头,离被杀也只一步之遥。

梳理完商鞅、张仪、范雎三个人在秦国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商鞅、张仪失势时,他们原来的恩人秦孝公、秦惠王已经故去,新继任的秦国国君,对他们并不信任,所以他们是能逃就逃、能跑就跑。而范雎失势时,他的恩人秦昭王依然在位。有这样对自己恩重如山的恩人在,犯了错误的范雎怎能、怎好意思一拍屁股就溜之大吉呢?如何他真的那样做了,那他就真的是真真的小人一枚了。正因为他就是宁死也不愿离开秦国,才彰显出了他人格中光辉的一面。

这样的解释有没有理论依据呢?有的。

与商鞅、张仪几乎同时期的孟子老先生曾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大意就是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用孟子的理论来看商鞅、张仪、范雎三个人失势时所做出的抉择,我们就能发现孟子的理论是何其的正确。试想一下,如果范雎是在秦昭王死后才失势,他也会毫不犹豫像商鞅、张仪那样选择逃离秦国来保命的。

由商鞅、张仪、范雎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做领导一定要真心关心爱护下属,只有时时为下属着想的领导,才能赢得下属的真心拥护与爱戴。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