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纣王为什么输「纣王只在牧野败了一仗为何就匆匆自尽了殷墟考古发现真相」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33更新:2022-09-04 04:06:25

提到纣王,或许不少人脑海中就会立刻浮现出“昏庸无道”四个大字。

确实,在《史记》当中,对于纣王的描写,司马迁用足了笔墨:

“大冣乐戏于沙丘,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显然,这段“酒池肉林”的描写也让后人对纣王的残暴和狂妄有了极为直观的认知。

而仿佛为了给《史记》做佐证,在《尚书》当中,同样用诸多词汇来描绘了纣王的暴君行径:

“近女色,喜淫声,不敬鬼神,荒于国政,耽于饮酒,杀害忠臣。”

自然,这样一位连后世人都对其厌弃批判的昏庸帝王,在历史当中,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

在《史记·殷本纪》中,纣王在牧野之战战败后,心灰意冷,最终登上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那么,曾经狂妄而不可一世的纣王,为什么仅仅战败了一次,就匆忙地走向了自尽的结局呢?

这个答案直到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后,专家对殷墟遗址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才真正揭开了当年的真相……

在过去,贵族手中把持着巨大的财富。而为了让权力能够世代相传,贵族中还有着子孙罔替的爵位世袭制,这让大部分的权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了一个朝代的最顶端人手中。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纣王上位。

而为了能够真正收拢权力,纣王选择了各种苛刑暴政。

在历史记载当中,对于胆敢反对甚至反抗的臣子,纣王可以眼也不眨地直接下令动用酷刑、将其折磨致死,甚至一度以杀人为乐。

这种种冷血手段,也必然让他落下了“残暴不仁”的这个骂名。

当然,也正是由于他的膨胀和自负,最终也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在历史中,西伯侯姬昌在一开始,有发展势力的苗头后不久,就被同朝的官员发现了端倪。

甚至一名叫祖伊的大臣还曾经向纣王小心翼翼地谏言,称姬昌“并非甘心位列臣属之人”,建议纣王重视并打压姬昌的势力。

可是,对于他人的劝谏,纣王却十分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小小姬昌能奈我何?”

甚至于到后期,对于臣子们的再三劝谏,觉得“啰嗦”的纣王甚至又开始动用“老一套”手段,在朝中大开杀戒,这也让商朝的朝廷上一度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显然,正是因为纣王的自以为是和独断专行,才能让姬昌顺利地在其眼皮底下“做大做强”,也为后面商朝的覆灭埋下了一个惨痛的伏笔。

实际上,在姬昌势力壮大后,纣王一度感到忌惮,也因此将其囚禁在羑里足有两年时光。

不过,在这之后,纣王专心于东南方向的夷族,而姬昌也在纣王面前表现得十分恭顺,这让纣王因此放松了对姬昌父子的警惕之心。

公元前1050年,姬昌病逝,其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

此刻的商朝尚且忙于东夷之战,大部分兵力都被派往东南,而纣王也正沉浸在战争胜利的满足当中。

因此,谁也没有发现,姬昌早已经率兵已经吞并了周遭小国,而下一个战争目标,就是兵力空虚的商朝都城,朝歌。

其实,当时的纣王已经自负到了极限,除了顺应奉承的话语,他压根听不下去任何逆耳忠言。

也正是因此,在东夷之战后,纣王杀了自己的叔父比干,又借故囚禁了另外一位叔父箕子,还驱逐了自己的哥哥微子启;

而大部分臣子在看到纣王如此行径后,都转头投靠了日渐壮大的周武王,甚至为了获取周武王的重用而出卖了不少朝歌内部的情报。

这一切都将纣王送上了不归之路。

同样,葬送纣王的还有另外一位历史上的“名人”:“狐狸精”妲己。

在商纣王的最后一段岁月中,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他“耽于酒色”,偏宠爱妃,“妲己之言是从”,甚至拒绝听取贵族臣子们的劝谏,荒废朝政。

而这些都成为了后来姬发伐商的“罪行”之一。

公元前1046年1月,姬发正式率兵北上,得到消息的纣王在惊慌之余,只能匆忙召集了大批俘虏奴隶和守卫军,前往距离朝歌约两百公里外的牧野地区阻击周军。

实际上,纣王选择的这个地方并不算好。

因为在后代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当中,就提到了“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可见牧野地区平坦且一望无垠,并不是个防御的好地方。

不过,纣王在牧野之战中的失败,并不是单纯的地形问题。

据相关史料记载,纣王曾经“发兵七十万以拒武王”,而在《鬻子》中,也提到在牧野之战当中,纣王有“虎旅百万”

——不过,纣王或许兵力远没有“七十万”、“百万”这么多,但相比周武王姬发而言却显然是人数占优的。

然而,由于纣王多年残暴自负,民众早已与他离心离德,因此,当面对姬发率领的的“仁义之师”时,大批的俘虏奴隶临阵倒戈,为姬发让开了道路。

牧野平原上也就出现了《史记》当中所载的“纣师皆倒兵以战”的情况……

而在历史记载当中,纣王在输掉牧野之战后,也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

在收到兵败如山倒的消息后,纣王走到鹿台之上,穿着宝衣自焚而死。

在后人看来,这一行为多少有些不合情理:

原本骄傲自负的纣王,为什么仅仅输给周武王一次,就如此心灰意冷,乃至于要引火自杀?

实际上,这一答案,在上世纪对殷墟遗址的考古过程中,也逐渐被揭晓……

作为在新中国考古的诸项工作当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殷墟遗址甚至一度被称为是中国考古学的“发源地”。

其中蕴含的各种历史证明,让后人终于得以窥见数千年前人们的风貌。

而就在这些历史遗迹当中,有关商纣王自焚的历史也逐渐被揭开: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当中,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为止,国家君主大都奉行着“大都无城”的“不设防”的历史习惯,商朝自然也不例外;

这就意味着在当时,作为商朝首都的朝歌也许也是没有外郭城、而仅有内部宫城的。

而这也在一定原因上解释了为什么得到消息后的纣王在仓促之余,还要下令诸多奴隶和兵士感到两百公里以外的牧野平原上迎击敌人——

毕竟,在朝歌及其附近的城池四周,是并没有足够给他们用来防守的城墙的。

而在上个世纪对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专家也在其中发现了高达60多座宫殿的遗址残垣。

其中“上等”的贵族墓葬占据了半壁江山,足以证明在殷商时期,殷墟地带还是十分繁荣鼎盛的状态;

可是,在这六十多座宫殿的外围,专家至今都没能在殷墟当中发现其中有外郭城墙的迹象。

或许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商朝“大都无城”是确实存在的。

同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商纣王对于牧野的兵败感到如此绝望:

在牧野平原之后,连防御性城墙和工事都没有的首都朝歌,仿佛被敲碎了坚硬外壳后的嫩肉,对于姬发的重兵,几乎是毫无还手之力。

或许有人会觉得,尽管如此,纣王也应该提剑上马,也许还有一搏之力

——可是,当时的纣王早已尽失人心,不少重臣都随着比干被杀、箕子被囚而反水倒向了周朝。

甚至于连纣王的哥哥微子启都投奔了“敌营”,还为姬发提供了无数有价值的情报,这些都让朝歌都城在姬发眼里变得毫无秘密可言。

这一点,也在《吕氏春秋》中有所证实。

在该史书中,在牧野之战之前,姬发抵达鲔水这个地方时,曾经有一名名叫胶鬲的使者出来迎接。

而在姬发离开后,他还曾经对部下说:“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

这句话里的“主人”,经过后世人的推敲,基本证实了是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而这个“甲子之期”,则刚好是姬发发动牧野之战的日期。

显然,在牧野之战之前,微子启就已经和姬发站在了“统一战线”。

而他的倒戈,也让姬发无论是对纣王的兵力部署、还是作战计划都了若指掌,而纣王的失败也成为了“天时、地利、人合”的必然结果了。

而另一边,众人的背叛、祖宗基业的失守,加上战争的失利,这些都让曾经心高气傲的纣王一夕之间从高处重重跌下。

心态彻底崩溃也是极有可能的,悲怒绝望之下引火自焚,似乎也就说得通了。

实际上,在纣王的死亡问题上,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姬发随后的“辱尸”行为。

在《史记·周本纪》当中,曾经记载了周武王姬发在拿下朝歌后,踏入了纣王的住所,

“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在到达纣王自杀的鹿台后,姬发亲自朝着他的尸体射了三箭,而后走下车架,又用身上的配剑击打了一下尸体,最后用黄带子缠绕的钺(斧头)斩下了纣王的头颅,将其悬挂在了当时表示胜利的白旗上面。

显然,这一段形容和姬发这个“仁义之师”的称号有些不符:

即便是想要在当时向民众证明自己已经推翻暴君、建立新朝,姬发也大可不必对纣王的尸体进行击打射箭,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无疑是有些侮辱的意味了。

因此,有人认为,这一段是司马迁的“艺术加工”。

不过,其一,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古人的行为。

而在当时,或许姬发也有通过侮辱纣王尸体,从而令那些忠于纣王的商人心灰意冷、举手投降的想法也说不定;

其二,当年的姬发的父亲姬昌弱小之时,纣王曾经残忍地杀害了姬昌的一个儿子伯邑考,烹煮其肉给姬昌吃,这些都让姬发和纣王之间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

因此,姬发看到纣王死后,仍然忍不住拿他的尸体泄愤,似乎也有点“情有可原”了。

无论当年的故事究竟为何,随着历史的车轮辚辚向前,许多尘封的故事也就此被彻底掩埋在了尘埃当中。

而纣王如何自尽,姬发又如何贤明,这些也只有当时的亲历者才会真正知晓了。

后世的我们,也只能在史书的只字片语中,寻找这些历史的谜团的真正答案……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