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73更新:2022-09-03 13:46:34
在一百多年的电影制作中,和上千年的故事讲述中。不管任何故事或者任何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往往在电影中的都有两种需求需要满足。
这两种需求分别是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外在需求是角色可见的,并且能够感受知道的,并由外在需求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内在需求是角色所不能感知道的,但它表现了成长与转变的角色弧光。
传统的主人公需要两样东西欲望和需求,欲望是角色已知的外在目标,特定于他们,推动情节发展,但需求是内在目标,角色通常察觉不到,我们也不知道。
电影《回到未来》
内在目标带领角色穿越方舟,在大部分故事的结尾,主角将会把他们的欲望和需求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一个非常积极的结局。这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通常看到的喜剧片,或者春节档电影都是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来结束电影。
一般来说,故事的主人公需要完成两件事,即主观需求和深层次需求。
主观需求是主人公的外在目标,角色对此是知道的,是角色特有的,这种主观需求推动剧情的发展。
深层次需求则是角色内心的目标,角色对此通常并不知晓,我们所有普通人都是一样的,驱动角色弧的发展。在大多数故事中,结尾时主人公的主观需求和深层次需求都会得到一定的实现,但是在悲剧结局中,两种需求都没有得到实现。
在此类故事中;堕落弧讲述了一个原本善良的角色,丢弃了善良,有意地选择黑暗之路。通常堕落弧的转变,需要一个介绍人物真实自我的特别时刻,在这个时刻我们能够立即察觉到角色的内心黑暗特质,这种特质最终将把他引向难逃的悲剧。
电影《教父》
创作一段堕落弧时,我们需要为角色转变的可能埋下伏笔。不幸的是,角色堕落弧的转变必须牺牲掉一个善良的目标,替换成另一个黑暗的目标,从此刻开始角色就逐步走向黑暗。直到到最后悲惨的是,他的主观需求和内在需求都没有得到实现,角色牺牲了善良,拥抱了黑暗。这就是悲剧式的电影结局,可以参考电影《教父》的结局。
在半甜式结局,角色没有实现主观需求,但实现了内在需求。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电影采用半甜式结局,因为角色的弧光一般由此显现。正如作家凯蒂·维兰德说的,“具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不满,与否定情绪的主角,将被迫挑战他对自己的信念,直到他战胜自己的心魔,并最终从正面显现其人物弧光”。 凯蒂·维兰德是这样描述“心魔”,“心魔”产生于角色的过往,一直折磨着他们内心。可以是一次意外、一次分手、一次背叛,在某种程度上,过去的创伤造就了角色现在的性格,或好或坏。
电影《雨人》
不管角色的“心魔”是什么,他们必须要克服它,从而显现其正面的人物弧光。当“心魔”转变为正面弧光时,往往需要一个影响力的正面角色。
凯蒂·维兰德是这样解释正面角色的,他是抨击主角的人,促使主角改变的人,以及对主角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主角往往对深层次的需求并不知道,深层次需求的展现,往往是在情绪爆发的时刻,角色才能从中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个时刻,正是给到角色转变与成长的好机会。
在创造一个有正面或负面弧线的角色时,你需要创建角色自己相信的“谎言”。你的角色内心是不完整的,他要么对自己,要么对这个世界,要么对两者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这种误解,就是所谓的“谎言”,通常正是这个谎言激发了角色的主观需求。每个“谎言”都有对应的“真相”,“真相”反应了角色的深层次需求。
当角色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深层次需求,而盲目地追求主观需求的话,也就进入了角色的堕落弧线。堕落弧线;角色会拒绝每个拥抱真相的机会,然后越陷越深地,陷入自己罪恶的泥沼,通常还会把他人一起拉下水。
到了这里我们进入故事的另一个阶段,就是中点。当角色得到了某种积极清晰的启示,使得他在电影片后半段,采取一种强烈地基于谎言的行动。
电影《社交网络》
任何负面弧线都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谎言与某个角色已经拥有,但并不重要的东西有关。客观上讲,他的生命中还会有一件好事,他也愿意牺牲这件好事,去追求谎言给他虚伪的承诺。这深刻地揭示了,在追求自己主观需求的道路上,角色愿意深层次的堕落。在他对主观需求的不断追逐中,他确实,实现了主观需求,但也毁掉了获得内在需求的能力。
这种类型的结尾,最能够让角色的最终状态一目了然。苦甜参半结局和消极的人物弧线叙事效率很高,当你在写一个拒绝改变的人物和这带来的一连串受害者时,这种结尾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