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六路伐吴「西晋灭吴三国乱世最后一战20万大军六路出击3个多月完胜」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03更新:2022-09-03 06:57:21

三国争霸的历史结局是晋统一了中国,期间战争不断,但是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侧重点不同,人们一般知道的是三国前期的战争,像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与孙权的赤壁之战等。

对三国时代真正的终章——晋灭吴之战,反而所知不多。事实上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大战,其实三国战争史上真正的高潮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晋灭吴之战。

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于十二月间废曹奂自立为帝(武帝),改国号为晋。魏自曹丕代汉称帝,至此共46年灭亡。

晋建国后,即开始暗中作灭吴的战争准备。

吴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吴帝孙权病死后,统治集团发生内讧。永安七年(264年)七月东吴末帝孙皓时,蜀汉已灭亡,三国鼎立发展为两国对立的战略格局。

魏灭蜀汉后,魏(晋)不仅扩大了疆域,而且收编了蜀汉近10万将士,国力更为增强。到晋之时,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州府,仅剩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尚为吴国所占据。

司马氏灭蜀后虽有灭吴的打算,但因兵疲民劳,水师不足,代魏后内部尚须稳定,所以没有立即行动。

1.大封有功之臣,恢复五等爵制度,奖励有功将士。

命羊祜、杜预、贾充等名儒重臣十四人,修订律令,删减了汉、魏苛刑繁法,以利于安定社会。废除出征将领必须家属留京师为质等法令,以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积极收罗人才,不管是蜀国的归降之将,还是吴国的投附之臣,都加以任用。

并令各州“举勇猛秀异之オ”,量才录用。又置谏官,听取臣下的建议,以稳定内部。此外晋还遣使与吴连和,麻痹吴国。

3.逐步废弃屯田制度,使官属屯田户变成为自耕农户,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为恢复和发展北方生产,招募蜀人迁居北方,迁居者供给两年口粮,免除二十年的徭役。为了增加人口,于泰始九年(273年)下令规定民女十七岁,父母未让出嫁者,由长吏代择配偶。

4.为突破东吴对长江天堑的封锁,建设了一支强有力的水军。

魏、晋军队历来的弱点是缺乏水师,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虽“武骑千群,无所用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司马炎令王濬在益州造战船,治水军约数万人,从而使晋的军队克服了原来的弱点,实力大增。

咸宁五年(279年)八月,晋龙骧将军王濬上书司马炎请求举兵灭吴。

王濬指出,要趁孙皓荒淫凶逆,上下离心,战备松懈的时机,尽快伐吴,并提出舟船制造已经七年,应及早使用。

杜预上表请求马上出兵。他指出,孙皓的所谓北上,实际是虚张声勢,吴由于兵力不足,一定把主要力量放在夏口以东,保卫建业,以延缓其灭亡。但是一些大臣反对出兵,司马炎一时难以定下决心。

杜预的奏表到达朝廷时,得到中书令张华的支持。张华对司马炎说:“陛下圣武,国富兵强,吴主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于是,司马炎决定马上出兵。

十一月,他采用羊祜生前所拟制的进攻计划,分六路出兵:

以上六路兵力共约二十余万人,以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坐镇襄阳,统一指挥,并以张华为度支尚,总管粮运等物资供应。

晋的六路大军齐发,其总的意图是:

用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七万水陆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

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双方实力情况的,因为吴国尚有兵二十余万人,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如不能予以各个击破,要迅速灭吴是困难的。

1.长江上游的作战。

晋咸宁五年(279年)十二月,王濬率巴东监军唐彬等七万人,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一,击破丹阳城的吴军,活捉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

对于吴军设置的这些障碍,王濬早有准备。

他制造大笩数十个,“方百余步”,派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因水流冲激,将铁锥带出随筏而去。王濬又作大火矩,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置于船前,遇铁锁即以火炬烧熔之。

吴军以为这些障碍会使晋军难以通过,未派兵把守。晋水军顺利地冲破了吴军的障碍,继续进军。二月初三,王濬攻克西陵,杀吴西陵督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克荆门、夷道二城,杀夷道监陆晏,继而进逼乐乡。

在王濬进军的同时,杜预于是年正月陈兵于江陵一线,积极配合。

遺樊显、尹林、邓圭、周寄等沿江西上,策应王濬,连战皆克;另派部将周旨率奇兵八百乘夜渡江进至乐乡附近。

周旨一方面在巴山上点起火把,竖起许多旗帜,迷惑吴守军;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军队埋伏于乐乡城外。王濬军抵达乐乡时,吴军乐乡督孙歆派军队出城与王濬军战,大败而回。周旨伏兵随孙歆败兵冲入城内,俘获了孙歆。王濬遂于初八克乐乡,杀吴水军都督陆景。

杜预进攻江陵时,守江陵的吴将伍延,假装投降,列兵于女墙,欲诱击杜军。杜预识破其计于十七日攻克江陵,斩了伍延。与此同时,胡奋也攻克了江安。

晋军所到之处,大都不战而克。于是沅、湘以南至交,广各郡,相继请降。

二月十八日,司马炎进一步调整了部署:

命王濬都督益、梁诸军“东下,扫除巴丘(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鹜,直造秣陵“。同时命杜预南下,镇抚零陵、桂阳、衡阳诸郡,并分兵一万人给王濬,七千人给唐彬。

命胡奋攻下夏口后分兵七千人给王濬;王戎平定武昌后分兵六千人给唐彬,贾充移屯项,统率全军。按照司马炎的命令,王濬军继续顺江而下,攻克夏口,进逼武昌。这时,王戎遣参军罗尚、刘乔将兵与王濬合攻武昌,吴江夏太守刘朗率守军投降。

至此,长江上游的作战基本结束,晋军俘斩吴都督、监军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百二十余人。

2.长江下游的作战。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浑向横江方向进军。

他派参军陈慎等攻寻阳濑乡,并向横江的西面进军,又遣殄吴护军李纯率部,占领高望城,进攻吴将俞恭部,在横江之东开辟渡江地域。

二月,孙皓听到晋军王浑南下,令丞相张悌指挥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三万,渡江迎战,企图阻击晋军渡江。

三月,张军渡江到版桥(安徵和县境内)附近,与晋扬州刺史周浚部遭遇,双方结阵对峙。周浚见吴兵多即转入防御,沈莹指挥精兵五千,三次攻击,均未成功,不得已撤退。

在撤退中,军队混乱,晋将军薛胜、蒋班乘势发起攻击,张乔则在杨荷切断吴军退路,于是,吴军大败,张悌、孙震、沈莹均战死,仅诸葛靓率残部五六百人突围南归。

吴国上下震动,呈土崩瓦解之势。

琅邪王司马伷进军涂中,令琅邪相刘弘进逼长江,威胁建业,吸引守军注意力。使长史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直趋建业。王恒在江南攻破吴军沿江守军,俘获吴督蔡机,歼灭吴军五六万人。

王濬率水步军于三月十四日到达牛渚,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师万人抵抗,但军心已散,不战而降。孙皓又凑集两万人,命陶濬率领迎击王濬军。但出发的前夜,官兵就逃散了。

王濬军乘势东下,过三山时,王浑遺使令其暂停讨论进兵事宜。王濬见战机有利,乃称“风利,不得泊”,挥师直进。

这时王浑、王濬、司马伷各部都到达建业附近。孙皓用薛莹、胡冲的计策,派使者分送降书给王浑、王濬、司马伷各一份,企图使三人争功引起晋军内部的分裂。

使者先送玺绶给司马伷,但王濬进军迅速,三月十五日,以“戎卒八万,方舟百里”,进至建业。孙皓被迫亲到王濬军门请降。

至此,吴国灭亡,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随之结束。

晋军发动攻吴之战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即将建国58年,与曹、魏、晋作战数十次而从未让其跨越长江一步的吴国,彻底消灭。其成功之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战略准备充分。

在政治上,司马昭采用优待俘虏的政策,不仅封刘禅为安乐公,其子孙、群臣50多人,亦皆封侯,而且对蜀中名臣流徙中原者,一律量才使用。这当然使巴蜀人感恩心安,但更重要的是给吴国君臣看,无形中造成吴军斗志的下降。

特别是羊祜在襄阳十年实施的攻心战,使吴国军、民对晋的敌意大为减轻甚至消除。这导致晋军一出,即势如破竹,大批吴军或主动降附,或不战而降,迅速形成瓦解之势。

2.建设强有力的水军。

在当时的情况下,千里长江天堑是晋灭吴的严重障碍。曹操曾失败于赤壁,曹丕攻吴临江而返。

3.战略指导符合实际。

吴国江防数千里,备多力分。晋军六路齐发,水陆并进,实施正面进攻,便于把吴国江防分割为数段,使其首尾难以兼顾,又无法调动兵力相互支援。

特别是司马炎在吴国尚无准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位居上游的地理优势,命王濬率兵力最为雄厚的水军,自巴蜀顺流而下,在统一的战略指导之下,与陆上五路军同时发动,互相配合、密切协同,使吴军仓促之间根本无法从容应付,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地位,达到了战略突袭的目的,一战而歼灭吴国这个争战已近60年的老对手。

4.吴国政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离心离德。

吴国的迅速灭亡,除晋强吴弱等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和末帝孙皓的暴政,相互残杀,内耗严重,政局动荡不安。更由于农业政策的破坏,生产下降,造成“郡县荒虚,田畴芜旷”、“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

末帝孙皓还昧于时事的发展,盲目地认为晋国无力对吴用兵,因而骄傲轻敌,对忠诚谋国将帅们加强国防的建议,置若罔闻。当建平太守吾彦发现晋在巴蜀造船的废料、木屑浮江而下,判断“晋必有攻吴之计”,请求孙皓“增建平兵”,说“建平不下,终不敢渡江”时,他仍不以为意。

在晋军六路大军突袭下,焉得不亡。

晋灭吴之战,无论在作战计划之周密,政治攻心之运用,战争准备之充分,作战地区之辽阔,各路大军之协调一致方面,都是此前渡江作战中所罕见的。此战,晋军水陆并进、多路齐下的作战方式,被后世历代南征统帅所借鉴。

抛开战略上的成就,晋灭吴之战,使晋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东汉以来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使中国迎来了一个相对短暂的大一统时期。

1.《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 著。

2.《两晋天下:司马家族传》,杨益 著。

3.《两晋通俗演义》。蔡东藩 著。

-End-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