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毛的一生谁叫她是三毛呢?如果那个时代,非要立个贞节牌坊的话,不会有她———因为她有太多绯闻;如果她穿上旗袍,一定比《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更风情万种,缠绵悱恻———因为她有太多的爱恨。 天意弄人。在短暂的一生里,三毛一直渴望爱情,可是真正的爱情却从未眷顾她。前半生里,她没有找到,后半生里,找到了却不能接受。吉普赛式的衣裙,黑发分成两把垂落的麻花辫,如同她的爱恋,始终带着一份流浪的风尘。 三毛,这个奇情的女子,在淡淡的人间烟火中,苦苦追逐着心灵深处的爱恋。 纯情 三毛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向我们告别,我们只是感觉痛惜,并没有太多惊讶,因为这是她习惯的方式。早在1964年,21岁的她初恋失败,就曾自杀过。 小时候的三毛身体瘦弱,性格独立、执拗、不合群,在父母眼中,三毛是个极端敏感和神经质的人。19岁时,三毛做了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的一名选读生。在家休学七年后,她还是走回了菁菁校园。 在学校,三毛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女生都会称赞一个叫舒凡的男生。舒凡,本名梁光明,戏剧系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已经出版了两本集子,是学院大名鼎鼎的才子。三毛于是借了他的书来读,书写得很漂亮,三毛读毕便爱上了他。在此后的三四个月里,三毛成了舒凡的尾巴,舒凡出现在哪,她就会出现在哪。 终于有一天,三毛在操场偶遇了舒凡。三毛想:一切总得有个开始吧,成长这本书总得靠自己动手翻。于是,三毛走向舒凡,抽出他衬衣口袋里的钢笔,掰开舒凡的手掌,然后飞快地将家中的电话号码写在他的手掌上。写完,三毛转身跑掉了。她一口气冲回教室,气喘吁吁地收拾着自己的书本。她不要上课了,她要回家等舒凡的电话。 三毛的痴情终于打动了冷傲的舒凡。第一次约会,舒凡看着面前这个仰着脸的女孩,她不漂亮,可是她有一双闪动着生命力的眼睛。初恋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人,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逛街…… 但初恋的人通常都是脆弱的,何况三毛又是那种一旦付出就绝不肯为自己留后路的痴情者呢?在他们相恋的日子里,三毛常为了两人之间的一些小事而生气。有时是因为舒凡不牵她的手,不拥她的腰,有时是因为舒凡不陪她共用午餐而一个人去睡午觉……这些让舒凡不胜其烦。在舒凡即将毕业的时候,三毛提出了一个在舒凡看来异常荒谬的要求:结婚。最后,舒凡只有疲倦而冷漠地对三毛说:“我们不要再相互折磨了,我太累了。”就像一个水晶器皿落地的声音,在三毛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殇情 在一个台风呼啸的夜晚,少女三毛朝着自己左手腕的动脉狠狠地切了下去,如花的年龄,听不见花开的声音。后来,三毛苏醒了,睁开眼看见的不是天堂,而是手腕上缠了28针的疤和流着泪求她活下去的容颜憔悴的双亲。 带着情伤,三毛执意去了西班牙,去了马德里。西班牙是三毛从小就喜欢的,也许热情如火的西班牙人能温暖她那颗满是伤痕的心。 三毛和荷西之间产生了一段仿佛童话般的爱情,留给许多人无限伤感的是荷西的意外逝去。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三毛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人,这样的女子自有心中的王子。可惜荷西不是那个王子,至少不完全是那个王子。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前三年在国外,后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名台湾籍的留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人所能达到的还要高。 回到台湾的三年,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可那个人却是个无耻之徒。他们是在台北的一家咖啡厅邂逅的,他是一个画家。她崇拜画家。她爱上了他,她毫无理由地接受和包容着他的一切。他的桀骜,他的颓废,他的邪气,他的玩世不恭,他的做作的无病呻吟,他的不修边幅的邋遢,他的没出息的自许清高和自命不凡,他的懦弱的愤世嫉俗和看破红尘,在她的眼里,无不隐藏着别人发现不到的可爱之处。 他说他精神上没有寄托,她便介绍他入了基督教。但她忘了入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虔诚是一种态度,不能用入教与否来决定它的有无。他又说他感情上没有归宿,于是她便答应了他的求婚,心甘情愿地去做他的在他贫寒的画室中为他洗衣、做饭的小妻子。家里没有人赞成他们的婚事,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人品端不端正的问题。但三毛很倔强,她说家人对他有偏见,而且她觉得两个人只要相爱就够了,生活中的一切难题都可以在爱情中迎刃而解。崇尚爱情当然是没错的,错的是他的品质根本不值得她爱。 爱情不应该是盲目的。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三毛发现这个为她带来许多欢乐也为她带来许多烦忧,一直对她信誓旦旦的画家早有妻儿,他是一个有妇之夫,是一个下流无耻的混蛋。而她竟爱了他那么久,为他做了那么多。最可气的是,那个混蛋还大耍无赖,不肯善罢甘休。最后,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先生,小心谨慎地赔出了一幢房子,才息事宁人,让三毛从中解脱了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1973年,三毛选择了和“苦恋她六年”的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证结婚。 起因于偶然看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介绍,三毛来到了非洲的撒哈拉。面对着凄艳寂寥的大沙漠,三毛几乎不能自已,面对着残阳如血,“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三毛去撒哈拉,荷西也追随而至。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决,就先在沙漠的磷矿公司找了个职位,提前在沙漠等着三毛了。 三毛逐渐爱上了沙漠的狂暴与沉静,爱上了沙漠美丽的星空。她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用中餐款待荷西;她教邻居的女孩子们认字,用简单的医疗知识解除他们的病苦;她曾一个人跟着运水车,深入沙漠腹地,了解真正的沙漠人的生活。 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再奇的女子,也要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三毛选择了荷西,选择了她最能伸手触摸的幸福。这是三毛作为一个女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她内心的深处,和荷西的爱恋,甚至愿意用童话般的思维去净化和升华。 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痛苦地说:“他等了我6年,爱恋了我12年,诀别时没有跟我说一声再见。我所有的感情都随荷西而去。”在父母的扶持下,伤痛的三毛回到台湾。 绯情 荷西死后,人们愿三毛再婚,再有个爱她的丈夫。她是作家,但她首先是个女人,她应该拥有自己完整、独立和美满的婚姻。她太累了,应该有个自己的家。但是这样一位情感丰富的女子,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不能再嫁,并不意味着三毛可以任凭感情没有寄托,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三毛死后,关于她和王洛宾、贾平凹等人的绯闻有很多。 1990年,亦是三毛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取得八项金马大奖的时候,她与中国民歌大师王洛宾发生了一段真挚的忘年情。当时,她甚至只身跑到乌鲁木齐和王洛宾共同生活。尽管有人出来反对,试图证明三毛和王洛宾之间没有恋情。但有人却不仅相信他们有,而且还很深,这种情感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卿卿我我,而是看不见的心意相通、水火交融。 链接 三毛,原名陈懋平,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1948随父母迁台,1962以陈平名义在《现代文学》上发表第一篇作品《惑》。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结婚记》、《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撒哈拉的故事》等。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荣民总医院以丝袜自缢身亡,享年48岁。
三毛他妈是谁呢?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作品欣赏: 《逃学为读书》 《孤独的长跑者》哭泣的骆驼背影稻草人手记送你一匹马 台湾女作家三毛已于12年前去世,可是她的确切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近日,一本名为《三毛死于谋杀》的图书纷纷出现在上海各家书店中。 三毛原名陈平,生于1943年3月26日,一生“流浪”过54个国家。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4 日清晨,医院清洁女工进入7楼妇产科单人特等病房,打扫浴室的时候,看见坐厕旁点滴架的吊钩上,悬挂着三毛被尼龙丝袜吊颈的身体。她身着白底红花睡衣,现场没有任何遗书。 法医推断三毛死亡的时间是凌晨2时。第二天,台湾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三毛的死讯,香港80余家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然而事隔不到半年,就有各界人士对三毛的死因提出疑问,认为警方的现场勘察太匆忙、“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太武断,会不会有真正的凶犯逃脱法网三毛崇敬爱情。1973年,三毛与西班牙美男子荷西在撒哈拉结婚,1979年荷西在北非潜水时丧生,三毛哭得死去活来,从此生活在对荷西的思念中。 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 三毛对大陆文化名人张乐平、姚雪垠、贾平凹、王洛宾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1989年,三毛到上海与画家张乐平相见,认画家为“爸爸”。她用上海话告诉画家:“我3岁多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 三毛写过一首《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1990年12月,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参加台湾金马奖角逐,夺取8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最佳原著编剧奖。《滚滚红尘》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有人认为,三毛有可能因此成为政治牺牲品。 书中把对三毛死因的各种猜测,比如绝症无望说、孤单寂寞说、为情所困说、江郎才尽说及自杀情结说等,都一一予以驳斥。书中还引用了10位著名人士对三毛的谈论,认为三毛死得怪异、突然,她没有理由自裁。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污辱。 三毛死去10多年了,这次由中国盲文出版社旧事重提,依然引起广泛关注。读者在翻书的同时,思考一如书的编著者张景然在跋中的总结:“三毛之死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是不是“她被人‘送’到了另一个世界,让她永远地闭上了嘴?让她永远地放下了手中的笔?”…… 这样下次就不要再问三毛的事情了!
三毛自杀前在成都街头,眼神中充满哀伤,她到底经历了什么?“个人的遭遇,命运的多舛都使我被迫成熟,这一切的代价都当是日后活下去的力量。”三毛曾在《梦落知多少》写下这句话,可她到底还是离我们而去。
三毛在台北自杀
1990年9月,一组三毛的照片出自摄影师肖全之手,照片里的三毛坐在茶馆里听人侃侃而谈,在路边和车夫攀谈,独自一人坐在那里百无聊赖地抽着烟……三毛当时十分中意这一组照片,觉得肖全捕捉到自己真实的一面。这些照片是在成都街头拍摄的,照片中三毛眼神充满哀伤。
可谁知仅过四个月后,1991年1月4日,在台湾医院的浴室里有人发现三毛的尸体,尼龙丝袜自缢。这一年,三毛才48岁,临终没写下一句话就离去。而这一年也是荷西逝世后的第十二年头。
三毛,一个待人坦诚热情行事随性的女子,她曾和大多数女子一样只是想追求简单的幸福,和所爱的人结婚生子,执手一生。可这一切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读三毛的书,总能窥探出三毛的洒脱乐观,可这样一位坚强如顽石的女子却以自杀的方式来告别这个世界。
从小博览群书的三毛
1943年,出生在重庆的三毛被父亲取名为陈懋平。对她寄予厚望的父亲怎么也没想到,三岁的三毛因“懋”字笔画太多,擅自改名为“陈平”。长大后,三毛因钟爱《三毛流浪记》将“三毛”作为自己的笔名。
三毛的祖父曾来沪经商,赚得盆满钵满,后把一大笔财产全部拿出来支持家乡建设,自己却在寺庙中度过下半生。由于祖父的言传身教,三毛的父亲和伯父住在同一屋檐下,一直和睦相处。
三毛的父亲曾就读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名律师。母亲出身大户人家,接受过西洋教育。母亲曾义无反顾放弃入读沪江大学嫁给三毛的父亲,抱着还在襁褓中啼哭的大女儿穿过枪林弹雨奔赴重庆与三毛的父亲相见。
正是在祖父,父母亲的影响下,三毛自幼年开始就博览群书,初中就看遍市面上所有的名著,同时也继承了母亲的果敢性格。
三毛虽很小文学修养高,可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初二时,数学老师对三毛当众羞辱。十几岁的三毛正处青春期,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伴随他一生。此时的她不再上学,独自一人躲避在房间里闭门不出。
在家人的努力下,本出身书香门第的三毛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在诗词和英语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遇到一生挚爱
24岁时,三毛远赴西班牙求学,时值大三的三毛与小她8岁的荷西相遇,荷西对三毛一见钟情。而三毛不过当荷西是个毛头小子,见荷西时常逃学仅为了与自己相见,便认为他不过图一时新鲜,严厉批评荷西,让他赶紧回去上课。
可为爱执着的荷西仍逃学只为三毛见一面。终有一天荷西鼓起勇气向三毛深情表白:希望三毛能等他6年,他定会读完大学服完兵役来娶三毛。三毛听后噗嗤一笑,不假思索地拒绝荷西,两人再见不过只是礼貌相待。
那时的三毛身边追求者众多,在众多追求者她碰到心仪的他,1970年,三毛的未婚夫突遭意外,正筹备婚礼的三毛深受打击,心情极度低落。这时的三毛又一次在西班牙与荷西不期而遇,此时仍深爱三毛的荷西郑重其事地向三毛求婚,令三毛莫名感动,这一次三毛欣然答应。两人终牵手相恋。
后三毛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对那里的生活充满神往。荷西得知后毅然辞掉工作默默前去打点一切,然后接三毛同住。
七个月后,荷西如愿在非洲一个小镇娶到自己痴恋已久的三毛,并将在沙漠中辛苦找来的一副骆驼骨架赠送给三毛,三毛看后大为喜欢并一直珍藏。
撒哈拉沙漠虽景色壮观,可环境极其恶劣。三毛在这一特殊环境下创作了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这里她和荷西生活是甜蜜的。他们过上了曾经向往的生活,他们对这里的居民伸出援助之手,日子尽管艰难但很充实。荷西的关怀备至吹散了让她如沐春风,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与世无争。
荷西突遭意外
只是一这切终归还是要回到现实。1976年,作为潜水工程师的荷西去往一小岛工作,三毛依依不舍地离开撒哈拉沙漠跟随荷西一起来到大加那利岛,在岛上他们仍然幸福如初。
1979年,三毛的父母来到岛上看望阔别已久的三毛,住了几日后三毛一路陪同父母去伦敦坐飞机。在机场荷西送走三毛和父母后,便投身到潜水工作中,荷西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仅两天的分别两人天人相隔。
当天晚上,三毛接到长途电话连忙赶到停尸房,深陷悲痛中,连续几天她不吃不喝,多次晕倒,父母苦劝无果,好友琼瑶打来越洋电话苦苦相劝此一心想追随荷西而去的三毛,直至三毛心情平复不再寻短见。
不愿父母朋友担心,三毛选择坚强面对,努力克制住轻生的念头。可每当夜深人静时,三毛止不住思念荷西,时常彻夜难眠。荷西的离去,让她整个人都精神涣散。
她回到阔别14年的台北,开始休养生息,之后的作品明显少了许多。她还是会去旅游,只是很少出国。一年有三四次都会去四川成都,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沉思很久。
荷西的突然离开,让她不知何去何从。世界之大,尽管她遇到很多人,看过很多风景,可她却再也找不到如荷西那样爱她的人,碰不到陪她一起看风景的荷西。世界之大,她依然漂泊,只是少了荷西。在荷西离开12年后,她选择与这个世界永别。
三毛的坎坷人生经历简介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人生经历
早年
陈平三毛祖籍浙江省定海,1943年出生于重庆,排行第二,抗日战争胜利后跟着父母搬到南京,再迁到台北。陈平在台北入读中正国民小学,1954年考入台湾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学。
初中休学
1955年陈平初二的时候休学。1956年一度复学,仍经常逃学到图书馆看书,后正式退学。
学画
陈平关在家中一段时间。姐姐陈田心的朋友陈骕在随顾福生学画油画。陈平非常羡慕,于是也随顾福生习画。一开始顾福生教陈平素描与水彩画,是当时除了父母外,唯一与陈平沟通的人。后顾福生因要出国介绍韩湘宁为陈平学画的老师,后来韩湘宁也因要出国又介绍了彭万墀。
文学启蒙
1962年12月,署名陈平的文章《惑》经顾福生推荐在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第十五期发表,给陈平带来极大的鼓励。之后陈平开始在报章杂志投稿,1963年在《皇冠杂志》十九卷第六期发表《月河》。
初恋
在文化学院时,陈平仰慕同校已以舒凡为笔名出版两本书的才子梁光明,主动给出联系方式,两人之后开始交往。梁光明升上大四时,大三的陈平多次逼婚不成便以去西班牙留学作为筹码,结果陈平办妥出国手续反而造成两人分手。陈平因此自杀缝了28针。
游学经历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先学西班牙文,半年后入马德里文哲学院。在西班牙时遇到还在读高三的荷西·马利安·葛罗。后就读于德国西柏林哥德书院得到德文教师证书,又到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 ,本想专攻陶瓷后来在法律图书馆打工。
与荷西结婚
1974年,陈平在非洲沙漠小镇(西属撒哈拉的阿尤恩)与荷西结婚,开始两人在西属撒哈拉的婚姻生活。荷西送给陈平的结婚礼物是他花了一番功夫在沙漠中找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陈平非常喜欢这份结婚礼物,以后一直保存着。
成名撒哈拉
三毛的作品此时已超越以往自恋的纯文学风格,虽然只是描写生活的散文,但显得乐观开朗又有趣。此后她充满异国风情的作品源源不断在《联合报副刊》刊出,后集结出版《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和《哭泣的骆驼》等书。
丧夫
1979年9月30日,当天正好是中秋节,荷西在三毛父母往访期间在拉帕尔马岛的海中潜水时意外丧生。
逝世
1991年1月4日,因子宫内膜增生症住院治疗的三毛被发现在台北荣总病房内逝世,死因为以丝袜自缢而亡。有种说法是,三毛处于“精神耗弱”的状态,临睡前不服用安眠药无法入睡,安眠药剂量不断增加下,最终因服用剂量过重,不慎迷糊中被丝袜缠住颈部而窒息逝世,终年48岁。
三毛的生平介绍。三毛,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陈平三毛祖籍浙江省定海,据陈平家谱《陈氏永春堂宗谱》记载陈平祖上早期从河南迁往浙江。父陈嗣庆是成功的律师、母缪进兰,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陈田心与二个弟弟陈圣、陈杰。姐姐陈田心比三毛大3岁。抗日战争胜利后跟着父母搬到南京,再迁到台北。
刚休学时,陈平被父母转进台北美国学校,被送去学插花、钢琴、国画,和名家黄君璧习山水,向邵幼轩习花鸟。她喜欢看书,她父亲就教她背唐诗宋词,看《古文观止》,读英文小说,但是陈平经此打击,患上忧郁症,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心态。据说陈平曾割腕自杀,也曾看过心理医生,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并无帮助。
顾福生不是教育家,却鼓励陈平在文学的领域发展,帮助她找到自己的方向。陈秀美并曾以三毛为原型,写了一篇小说《乔琪》。1964年陈秀美鼓励陈平去向文化学院董事长张其昀请求入学文化学院作没有学籍的选读生。结果获张其昀特许,至该院哲学系当选读生,没有高中学历的陈平成绩优异。
1972年陈平与荷西遇到上述情感上婚姻上的打击,再度远走西班牙。与六年前遇到的西班牙人荷西·马利安·葛罗重逢。当时作为背景描写自己异国婚姻的作品与当时副刊上其他文章截然不同,吸引大批读者。历经两度情感上的打击,三毛的作品此时已超越以往自恋的纯文学风格,虽然只是描写生活的散文,但显得乐观开朗又有趣。
1981年11月,由台北《联合报》特别赞助前往中、南美洲十二国旅行半载,撰写所见所闻。1982年5月,飞返台北,作“三毛女士中南美纪行演讲会”环岛演讲,主讲“远方的故事”,出版《万水千山走遍》。
1991年1月4日,因子宫内膜增生症住院治疗的三毛被发现在台北荣总病房内逝世,死因为以丝袜自缢而亡。
介绍三毛(陈平)的书我最近刚一本《听三毛讲远,这本书主介绍了三毛作品里面所包含的文化背包括出现在文章中的欧美文化,中间穿插着三毛的经典语录,还有在三毛与王洛宾的一段没有结果的交往,以及与张乐平大师的相识,其中有一封张乐平在三毛离去后写的一封信……你可以去看看!!!
一些三毛写的作品就不列举了,因为那些是她自己的,这本书是一些侧面的描述!
三毛的故事是真的吗故事是真实的
她作中的事件
都是她亲历的
如果你看过她的
如《撒哈拉的故事》
一定会记得她的邻居姑卡
那个10岁便嫁做人妇的小女孩
几十年后
有一个记录节目叫
“去你的撒哈拉”
他们到了摩洛哥,
就是三毛曾住过的那个小镇“阿雍”
找到了当年三毛笔下的姑卡
此时她已是一位中年妇女
他们和她聊起了往事
姑卡说那些故事都是真实的
谢谢你们记得那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