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967更新:2024-11-24 04:36:25
朱棣注定不能称心如意,因为他的三个儿子中,除了法定继承人朱高炽以外,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无时无刻都在想着造反。朱棣身为父亲,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自相残杀。朱棣发现次子朱高煦的意图后,剥夺朱高煦的护卫权,并将其打发到封地乐安州。对于三子朱高燧,历史记载,朱高燧与朱高煦曾合谋陷害朱高炽。虽然朱棣也曾处罚过朱高燧,但实际上对朱高燧是非常好的,直到朱棣晚年时的一场刺杀的来临。
朱棣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朱棣病重。朱高燧的常山护卫的指挥孟贤与羽林前卫指挥彭旭举兵推赵王高燧为主。他们与黄俨、江保等内官勾结,企图在进药时用毒药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废掉朱高炽,让朱高燧继位。参与这件事的还有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人。其中高正是赵王府总旗王瑜的舅舅,高正将此事告知王瑜,希望王瑜能够支持。王瑜却认为事不可为,于是向朱棣告发此事。朱棣大怒,将相关人员全部逮捕。朱棣找来朱高燧,直接问他:“是不是你做的?”朱高燧当场吓傻。太子朱高炽出面求情,说是下人所为,朱高燧并不知情。朱棣最终相信朱高炽的话,没有处罚朱高燧,但将所有涉案人员杀死。
这是一起刺杀未遂事件,史料确实没有记载是朱高燧所为,但朱高燧手下那么多人涉案,朱高燧岂能脱得了干系?所以后人都认为确实是朱高燧指使,并将此作为朱高燧素有谋反之心的证据。
在此事发生之前,虽然朱高燧曾与朱高煦陷害过朱高炽,但朱高燧可能并没有想到要造反。朱棣察觉到朱高煦想谋反时,则曾杀死朱高煦身边的人,夺回亲王护卫,并打发朱高煦去封地就藩。对于朱高燧,朱棣也曾因其他事情杀死朱高燧的长史,却让他保留了亲王三护卫,还让他留在北京。显然,朱棣并不认为朱高燧想造反。
朱高炽
而永乐二十一年的这场刺杀其实也是疑点重重的:
1.刺杀朱棣,朱高燧的嫌疑最大,但只会成就朱高炽。朱高炽自永乐二年就被立了皇太子,到永乐二十一年已经19个年头,储君之位已牢固,朱棣也不可能在临死之前重新下诏立朱高燧为太子。一旦朱棣去世,孟贤、高正等人一拿出所谓的矫诏,只会适得其反。
2.朱棣虽生病,却不大可能会病重。朱棣于永乐二十一年和永乐二十二年还两次北伐蒙古,说明在永乐二十一年时朱棣的身体很好,最多只是点小病。
朱高燧
3.朱棣对涉案人员的处理。根据史料的记载,记载处死了所有相关人员。但事实上有两个关键的人物漏网了,分别是黄俨和江保。孟贤、高正等人都是军中将领,没有皇帝的召见,不可能见到朱棣,唯有黄俨和江保这两个侍候朱棣的内侍,才能有机会下毒杀死朱棣。朱棣既已破获此案,当然应该知道其中内情,却没有无理放过黄俨和江保。有史料记载,黄俨和江保是在朱高炽即位后才被杀死的。事实上,此事之后,朱棣仍然很信任黄俨。
朱高燧善终的原因是其识时务,念恩情,惧皇威。
一、陷害太子大哥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北征凯旋回京后,发现朱高煦“阴养死士,招纳亡命”,并私造兵器,操练水战,其篡位夺权之心昭然若揭。要不是太子朱高炽出面求情,汉王朱高煦连爵位都不保,但他的皇帝们算是做到头。
老三朱高燧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当他看到父亲朱棣对太子大哥不喜,二哥朱高煦又被打发到封地就藩,他愈发觉得自己的皇帝梦或许可以成真。于是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朱棣居于北京,太子在应天监国期间,朱高燧秘密与朱棣近侍黄俨勾结诬陷太子,一时间大臣近侍皆是造谣构陷太子之言。
朱棣本性刚愎自用且行事偏激,再加上多病、多疑、多怒,听到如此多关于太子的负面消息,派礼部侍郎胡濙(yíng)暗中调查太子朱高炽是否有不臣之心。胡濙经过仔细查访,并未发现太子哟哟任何不臣之心,反倒是被朱高炽仁明所打动,写下了自己所见所闻的“诚敬孝谨”七件事密奏朱棣,朱棣阅后才释疑。
二、密谋弑父
陷害太子不成,为皇位快入魔的朱高燧居然准备弑父。
永乐二十一年(1425年)五月,年迈的朱棣因病不能临朝,国家政事皆托于太子,由于太子对厌恶阉宦干政,多次裁汰宦官,被裁汰之人中就有黄俨徒子徒孙,使得黄俨心怀不满到了极点。
于是黄俨与朱高燧及其其党羽孟贤、王射成等密谋伪造遗诏,图谋毒害朱棣,废立太子,立朱高燧为帝,等一切布置妥当后,黄俨将其计划告知于外甥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王瑜听后大为惊恐力劝舅舅不要参与这种灭九族的勾当,哪知黄俨不听,王瑜急速报知朱棣。朱棣听后大怒,遂派人抓捕朱高燧及其同党。同党全部处死,朱高燧有他太子哥哥求情,项上人头保住了,皇帝梦也彻底醒了。
三、晚年得以保全
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朱高遂完全被朱棣放弃。朱高炽上台之后,将朱高遂带到了彰德居住并剥夺了他六成多的军队,但明仁宗朱高炽不到9个月就就去世了。
太子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宣宗即位后,汉王朱高煦欲谋反,曾联络赵王一起出兵,但朱高燧最终没有随其谋反,并将最后一卫护卫交于朝廷处置。宣宗皇帝也宽恕了他,并分拨给他一支仪仗队以保威仪。六年后,朱高燧得善终,谥曰“简”。
结语: 朱高燧得善终固然是仁宣二帝对其多有宽宥,但他识时务,主动示好也是保其善终的重要原因。
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赵王。寻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岁时朝京师,辞归,太子朱高炽辄送之江东驿。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于是太子宫寮多得罪。七年,成祖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择国子司业赵亨道、董子庄为长史辅导之,高燧稍改行。
二十一年五月,成祖不豫。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仁宗即位,加汉、赵二王岁禄二万石。明年,之国彰德,辞常山左右二护卫。宣宗即位,赐田园八十顷。宣宗擒高煦归,至单桥,尚书陈山迎驾,言曰:“赵王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帝未决。时惟杨士奇以为不可。山复邀尚书蹇义、夏原吉共请。帝曰:“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及高煦至京,亦言尝遣人与赵通谋。户部主事李仪请削其护卫,尚书张本亦以为言。帝不听。既而言者益众。明年,帝以其词及群臣章遣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持示高燧。高燧大惧,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宣德六年薨,谥曰简王。子惠王瞻塙嗣。
朱高燧,明太祖孙,明成祖第三子。洪武十六年十二月生于北平。为朱棣与皇后徐氏之子。
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素有反心。为保障江山稳固,朱棣早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剥夺了朱高煦的二个亲王护卫队,并把他赶到封地乐安州就藩。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又夺回朱高燧的常山左右护卫,也让他去封地彰德府就藩。然而朱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时间就驾崩,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年纪轻轻的朱瞻基显然被朱高煦和朱高燧轻视了,这两个叔叔又开始蠢蠢欲动。
不过,朱瞻基年轻归年轻,却是个文武全才。朱瞻基自小就跟随爷爷朱棣巡视军队,随军北征,对军事也比较了解。即便是在军中,朱棣也让胡广等名士为朱瞻基讲解文史,传授知识,培养他的文才和治国之道。长期过这种生活,让朱瞻基同时兼有朱棣和朱高炽身上的优点,即能文能武。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封地乐安州率先起兵造反。造反前,他派人联系了朱高燧,约定共同起兵,但朱高燧并没有草率呼应。原因其实很简单,即便合两兄弟的兵力仍然是不足够的,两兄弟各一有支亲王护卫,人数在5000到10000人之间,总兵力不足两万人马。况且朱高煦和朱高燧之前的关系虽好,但毕竟多年未曾见面。对于朱高燧来讲,朱高煦能约他起兵,却未必能在功成之后能与他同享富贵。所以朱高燧选择按兵不动,坐观形势。
既然朱高煦已经起兵,朱瞻基不能讲叔侄情面了,只能坚决以武力压制。朱瞻基做了个极为巧妙的安排,即对外宣传让阳武侯薛禄挂帅征讨。薛禄是朱棣靖难之役时的老将,曾与朱高煦多次并肩作战。朱高煦对薛禄了如指掌,他不怕薛禄,于是朱高煦决定在封地固守以待薛禄,与薛禄对决。然而他等来的是朱瞻基,朱瞻基要的就是朱高煦固守乐安州,而不是去攻打其他地区。朱高煦果然上当,朱瞻基以绝对优势围困乐安州,形成瓮中捉鳖之势,朱高煦无处可逃,败亡已定。朱瞻基并不急于与朱高煦交战,而是往城里面投射火器以震慑朱高煦,再投射大量的招降信,以瓦解朱高煦的军心。最终,朱高煦举手投降,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叛乱。
《明史》:己巳,亲征高煦,命郑王瞻、襄王瞻墡居守,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大赉五军将士。辛未,发京师。辛巳,至乐安,帝两遣书谕降,又以敕系矢射城中谕祸福。
以武力搞定朱高煦的朱瞻基,把眼光投向了他的三叔朱高燧。看来朱高煦并不是一个厚道之人,他居然招供起兵前曾约朱高燧共同起兵。拿到这个口供之后,以时任户部尚书的陈山为首的一些群臣建议捉拿朱高燧。当然也有些大臣反对捉拿朱高燧,例如杨士奇、杨溥等。如果是普通的将领,光凭这个口供朱瞻基就可以下令抓人。可是朱高燧毕竟是朱瞻基的叔叔,朱瞻基万万不想担上杀叔之恶名,所以仅凭这个口供捉拿朱高燧是不够的。然而朱高燧又没有响应朱高煦起兵,朱瞻基就没有理由对付朱高燧了。
不能用武力解决朱高燧,聪明睿智的朱瞻基想到了一个妙计。他召见杨士奇,对杨士奇说:“我想把这些要求捉拿赵王的奏折,交给赵王看,让他自己来处理。”于是朱瞻基派人把群臣的奏折通通都送给赵王看。
朱高煦被抓,朱高燧心中忐忑不安,想想此时看到这些奏折的朱高燧会是什么的心情?肯定是汗流浃背。他虽然没有起兵,朱瞻基抓不住他的把柄,但毕竟有汉王朱高煦的口供,如果朝臣都想要他死,朱瞻基不介意假装屈服于朝臣,动手拿他。朱高燧也是聪明人,当然知道朱瞻基为什么会把这些奏折送过来。朱瞻基不想因此捉拿他,但需要他做些事情,以让朱瞻基放心。那么朱瞻基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朱高燧的兵权,朱高燧拥有常山中护卫,兵力可是近万人。
朱高燧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立即上表,请求归还常山中护卫及仪卫司。朱瞻基顺势收回常山中护卫,至于仪卫司几百人的礼仪队伍,朱瞻基当然不介意。一场本会硝烟弥漫的战争,就这么消失于无形。
《明史》:帝曰:“吾欲封群臣章示王,令自处何如?”士奇曰:“善,更得一玺书幸甚。”于是发使奉书至赵。赵王的书大喜。泣曰:“吾生矣。”
从朱瞻基对付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手段来看,朱瞻基真是睿智,对付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手段。朱高煦为人傲慢粗犷,一言不合就起兵,只能用武力压制。朱高燧为人小心谨慎,做事瞻前顾后,朱瞻基用一条妙计打消朱高燧的疑虑,朱高燧自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朱瞻基在解决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过程中未打一仗,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基本上相当于和平解决,这也是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