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影评(禁闭岛影评 心灵的自我发现)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486更新:2024-11-24 02:47:12

禁闭岛 影评
如果主人公只是一个那么那么危险的神经病人,院方为什么要让他那么那么自由?那么纠结却配合他?为什么仅仅就对他一个人如此这般特别优待???【却暗中搞鬼,‘喂药,喂烟’。。一直貌似把他当病人,那么多人配合着把他当神经病看待,慢慢搞成神经病】其实我觉得这个片子成功了!确实是2个故事!这个片子是给2种人看的!一种单纯,一种事故。这个社会这么复杂,政治那么肮脏,要把一个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的人【本来就有心理创伤的人】弄成神经病,不难理解。!!主人公是有心理创伤,但是不是神经病 活活被他们搞成神经病了!!!试问你们哪个人在那样的环境里【自己本身就有心理创伤的情况】不会被人搞成一个神经病!!!其实有2个人物起到关键作用了!很多问题也许大家都解释过,可是山洞中那个蕾切尔瑟兰多,就是这部片子的最关键人物,也是让我最迷惑的人物。有人说那是幻觉,【从头到尾哪个桥段说这是幻觉了?】我觉得真实的离谱!还有那个乔治,让我觉得奇怪…………!之前也曾经觉得他会不会就是个神经病,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这个2个人物真的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什么没人能来解释?求解释!【别和我说那是幻觉,那只是你们的猜测】当然能把乔治也解释清楚最好。。。他存在的意义和主人公的关系。。。
当然。我的个人想法是:主人公是侦探,但他又想查案又想杀安德鲁,不知如何是好。【从他和乔治的对话中能看出来】有心理创伤,但不是神经病 活活被他们搞成神经病了!!!【还有安德鲁去哪了呢?为什么人人提到安德鲁都那么害怕?是因为怕主人公吗? 是因为他是安德鲁吗?我猜测也许不是、、、也许安德鲁被院方手术掉了。丢在某个没人知道的房间。也许早已死了!!!!!!也许这是第几个安德鲁也不清楚了。。。。】安德鲁。。。谁来查这个安德鲁 谁就将成为安德鲁!因为刚好缺个人!【WHO IS 67?】【THE LAW OF4】!!!!!不然为什么叫禁闭岛!就是进得来出不去!
这个电影算是我看的最成功的电影了。这个编剧惊为天人,能把一个故事编到人的心里去。
记着,这个故事和如今的社会一样 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 它要表达的 不是一个单纯的人,
能够完全明白的 1个故事2个答案! 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就会坚信怎么样的答案!
完美的电影~~~~~~~~~~~~象个白痴一样活下去呢 还是象一个正常人一样死去?
关于《禁闭岛》观后感
楼上正解,这个影片其实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两个结局,根本就没有阴谋论。对于LZ的问题,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回答。死,的确能够解脱,也是赎罪的法式;面对,至少能够活着。这要看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了,有很多人怕死,所以就突破不了送死这一步了。但对于泰迪这个性格如此倔强的人来说,死其实也并无那么可怕,他见到过太多死的人了,他不想一直活在过去式阴影的煎熬中,还不如死了痛快。在某些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吧。
禁闭岛的影片评价

《禁闭岛》是一部上乘的心理惊悚电影,该片强调电影视听手法的运用,通过镜头运用、听觉效果等将影片的紧张恐怖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信息时报》评) 。《禁闭岛》的气氛营造,从片头随派拉蒙标志出现的第一个音符就已经开始了。斯科塞斯如工匠一般一刀一凿地将现实剥离开来。泰德在二战后十年罹患的战争创伤由闪回得以表现。“战后创伤休克症候群”的典型症状可从片中那些身着普通西装领带,烟不离手,压低帽檐走进大雨并装作神情自若的男人身上一一呈现。一切细节都预示着令人不安的可怕秘密,泰德的自信和自我被不断蚕食,而这一切在导演的安排下都无懈可击(美国影评人Roger Ebert评) 。
《禁闭岛》是一部探讨精神与行为的悬疑惊悚片。导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泰德·丹尼尔的幻觉和梦境,大对比度的色彩和慢镜头的使用成功的营造了影片诡异神秘的氛围。德国军官倒在血泊里抽搐,奥斯维辛集中营路边冰冻的尸体,孩子们在泛着血光的湖面上漂浮,怀中妻子流着血的身体化为灰烬,这些血腥唯美的镜头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极富视觉冲击力。片中,莱昂纳多的表演精准有力,延续了他在斯科塞斯电影中惯有的硬汉形象与黑帮气质(网易评) 。 《禁闭岛》讨论的是关于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孰真孰假的命题。在真伪难辨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丧失,内在与外在的价值评断失衡。可惜的是,相比《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等斯科塞斯的代表作,该片在精神病人的故事情节上过于反复,悬念的铺陈零碎不清,使得影片成为一部经不起推敲的恐怖片。特别是虚张声势的配乐,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心理引导作用,反而给观众强加的不适。导演过于追求视觉和声音技巧的使用,却丢掉了他最本性最特质的风格:冷静沉着的电影语言。或许斯科塞斯想创造自己的悬疑风格,但是对比希区柯克的环环相扣与波兰斯基的步步为营,显然他对《禁闭岛》的把握能力令人失望(网易评) 。
片中的现实环境和泰德的幻想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朗,这是该片最主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直接导致了影片的情节发展缓慢,从而降低了观众的观影兴趣,观众极有可能已经发现了有些情节是导演在故意误导。每当片中的谜团迭起,当剧情推进到高潮时,影片的情节又放缓了下来,而主人公泰德又遭遇了一系列的虚虚实实的人物。事实上,斯科塞斯是在迫使观众按照他事先准备的线索去思考情节,并希望观众在谜底揭晓前才恍然大悟。悲哀的是,观众可能一早就识破了导演的处心积虑。当谜底揭晓后,观众可能感觉情节牵强附会,并无太大意义。(《第一财经日报》评) 。


如何评价影片《禁闭岛》

《禁闭岛》改编自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弗洛、本·金斯利、米歇尔·威廉姆斯、艾米莉·莫迪默、派翠西娅·克拉克森、马克斯·冯·西多等主演。该片于2010年2月19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禁闭岛影评
禁闭岛》:大宗师玩死人不偿命 【破除延期诅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电影都不咋地。   《禁闭岛》(Shutter Island)原定于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后不知什么原因硬生生拖后了一个季度。如果回顾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没发现有类型重合或者其他潜在威胁;看看本片前台幕后的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热门,通杀其他中小级别的牛鬼蛇神是没问题的。然而,本片居然还是延期了,这其中必有古惑。   撇开延期的内幕不谈,“延期没好片”是个简单的判断句式,其逻辑上的正确性取决于状语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况下,延期上映的电影基本上没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闭岛》就是一个惊喜。   从类型来说,本片总体上可以归为“悬疑惊悚”一类。比较讽刺的是,本来应该是最容易产生惊喜的这一类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让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不仅不能称之为好,甚至隐隐有成为“烂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虚的大自在】   《禁闭岛》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虚;而后者,正是近年来“悬疑惊悚”这个类型让人“审美疲劳”的根源。确切的说,悬疑片的质感不在于那种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节转折的多少,而在于那种紧张的真实感觉。   一般而言,“故弄玄虚”式的悬疑惊悚片,都会在开局的时候故意营造平静、正常的氛围,编导会竭力掩盖汹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后半段集中展示来使得观众措手不及。只是,这种手法用多了,如果观众事先知道影片的类型,就会通晓其中的惯用伎俩,那么那些故弄玄虚的小手段就不成为秘密了;也就是说,编导越是卯着劲制造前后氛围的对比、事实真相的差异,反而越是符合影迷们的猜测;而一切悬疑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打破观众的预期;这在观众都已熟悉“故弄玄虚”模式的情况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为在新形势下打破观影预期、重新制造悬念的唯一途径。只是,这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因为“反故弄玄虚”意味着不遮遮掩掩,纯靠事件说话,如何让观众的神经时刻保持紧张、且不会过度紧张以至于麻木到无法欣赏其中必要地转折,这对任何编导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幸好,站在《禁闭岛》剧本与影像背后的,是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顶在圣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师级人物,一部分影评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电影社会学家”的头衔,以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马一生的电影理念。个人以为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现实中远不如他作品背后的形象那般宏大肃穆,这当然不仅仅是指老马那“短小精悍”的体格与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与对作品风格的追求,其实是非常活泼、有时候甚至是顽皮的。他在《禁闭岛》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无间道》的方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规章的随意出牌,实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电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运用。所谓大师境界,就是“从心所欲不逾规”的境界,“从心所欲”是不拗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前人的成规,“不逾规”则指的是所有的变化又始终是符合电影与观众互动的基本原理。 【向希区柯克致敬的严肃玩笑】   具体说来,老马在《禁闭岛》一开始,就向观众表示:这事情不简单,肯定有不少猫腻,您就等着看好戏吧!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故作镇静地诱使观众进入一种放松的情绪、随后用转折来给你一个惊吓,而是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囔囔,等于是直接告诉观众——我就要吓你了,而且接下来我要不断地吓你!按照常理,这种“事先张扬的惊悚事件”是不会有多少悬念的;可事实是,《禁闭岛》是本人近年来看过的唯一一部从头到尾都比较紧张的电影,那种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觉,让人觉得既实惠又过瘾。   既然已经悬念的感觉已经“事先张扬”了,为什么还能“精彩”呢?不少影迷这时候可能会联想到希区柯克的悬念理论。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希胖子认为那种“不知结果如何”的悬念不算厉害,“已知结果却不知结果如何发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悬念。可是,以上这两条,都无法套到《禁闭岛》的头上。因为,老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两种方式都没玩,但同时却达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听着有点玄不是?这当中的诀窍,就在于老马最先展示的紧张感觉,其实和故事情节无关,他压根就不是在透露与剧情发展相关的东西,所以和故事结果完全无关;可以说,老马从一开始就纯粹是在撒着欢儿玩表现手法,只是因为大众对悬念惊悚片整体结构的思维定势,才会以为他是在严肃认真地讲故事,因而才会上当,从而在观感上同时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不知结果”的茫然,另一种是“不知过程”的期待;更为奇妙的是,这种难得的双重悬念,还同时扣住了一般观众与资深影迷,让他们在各自的认知轨迹上还都保留了这种双重悬念,这就远远不是工匠级别编导所能达到的了。   正由于全片故事细节以及演进方式,都是老马交织悬念的一部分;为了保持这种悬念紧张的完整感觉,最好是对剧情只字不提;所以,这里无法就具体情节进行分析。不过,可以从经验的层次,来描述一下影片对于不同观影人群而产生的悬念效果。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因为对于电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节与人物身上的,所以当影片一开始就给出一个主角们出场的理由时,观众会以为已经知道了结果、但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发生的;更何况,影片提示的这个“结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强调“匪夷所思”,这就更令这些观众好奇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同时,与情节演进的假性提示相反,观众对主要角色命运的发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对于资深影迷而言,他们在关注故事与表演的同时,可能会留意编导在电影语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来,他们多半会发现,一方面,老马在悬念基调上的“事先张扬”显得有些诡异,这当中肯定隐含了什么玄机;另一方面,影片开局对紧张气氛的营造,似乎过于“用力”了一些,好像弹钢琴时每敲一次琴键都使出吃奶的劲似的——这过于轻佻,过于明显,不太像是老马这样宗师级导演应有的沉稳手法。如果不是老马突然脱线,那只有一个解释:他是故意而为之,是为了诱导什么,隐藏什么:“诱导”有经验的观众得出错误的结论,“隐藏”自己看似过于严肃实则电影顽童的本质。可以说,老马非常“邪恶”地利用了资深影迷自诩渊博的观影经验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团斧凿痕迹过于明显的迷雾、让观众们沾沾自喜地放松了警惕,以为老马其实很老实,结果却发现他却再狡猾不过了……换句话说,可能连资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马可以狡猾如此,他们知道老马高明,却不到最后不会明白老马的高明之处在哪。 【老顽童的实力与趣致】   如果考虑到普通与资深影迷之间观众群的更多细分,以及不同人对两种悬念的感知能力,那么《禁闭岛》所能产生的感知效果的组合就更令人眼花缭乱了。问题是,难道老马的原意,就仅仅是创造出这种万花筒般的效果而满足自己玩弄观众期待的恶趣味么?显然不是。   老马对于电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态”可以是戏谑的,其“手法”却是纯熟到无懈可击,这就是俗话中那“信手拈来,了无痕迹”的境界。这个可以从局部细节、与全片手法的逻辑两方面来体会。从细节上说,这部电影给人以“很电影”的感觉,用大白话说就是每一个具体的技术细节,都可以作为电影专业学生们细细咀嚼的对象。光影的运用、场景的调控、机位及视角的变化、色调的心理暗示、乃至视觉特效的运用,都有一种独特的、难以具体描述的质感。这种质感,迥异于工匠型导演亦步亦趋小心锻造,这是真正在电影王国里锤炼、积累到飞升阶段后在天堂里随意挥洒的结果。老马在这些细节里没有刻意装清高,更没有卖弄高难度,他甚至在大多数时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调子导演视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风韵来、甚至能以假乱真,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再品味那些细节,仍然有一种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画面去的感觉,传说中的电影“魔术”,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评认为老马的影像语言,强悍归强悍,终究“目的性”太强了,显得过于迫不及待,不稳健内敛,以至于反而落了下乘。他们举例说,片中的音乐、光影空间处理、乃至演员表演,都有“过火”的嫌疑,远远达不到希区柯克玩弄悬疑的那种优雅风度。个人以为,这帮人要么是选择性失明,要么是压根没看明白老马想要表达什么。如前所述,影片的绝大部分,有种故意而为之的味道,这本身并非什么秘密,人老马是摆明了给人看的,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您得看完电影以后才能公布);说白了,那种“牵强”的味道,正好是体现某种“主观视角”,合理与否,只有从全片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来解释,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想通了这一点,再回过头来看影片,那影片整体、从细节到结构的过渡与变化,就不仅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会觉得以老马如今的地位,还能拥有如此新鲜的活力,实在是影迷们的幸运。别的不说,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关注一下影片不同场景的含义,会发现不少与老马“身份不符”的B级类型片经典元素,从纳粹到监狱,从疯子到天气,乃至场景的建筑结构,都可以指向历史上成名的众多B级片。原著小说里这些元素感觉并不明显,但被老马这么有意无意一放大,就变成那“信手拈来”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为上】   当然,惊悚片悬念玩得再出人意料,归根结底还是应该关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让观众产生心灵情感的纠结,那些悬念的产生过程很快就会被忘记。个人觉得,这也是近年来悬念惊悚类影片日渐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闭岛》则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后,老马没忘记实实在在地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事实上,所有主体情节的演变,都只是为了揭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而这种纠结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难忘的。   而这种情感的力量,自然是离不开演员们张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实”来评价其中的绝大部分表演,但这某种程度的“不真实”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调。片中所有演员都极好地把握了这个平衡,特别是当观众知道最后结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细节时,会更好地体会到那微妙瞬间所展现的神乎其技。   可以预见的是,本片肯定会得到比较两极分化的评价。但个人觉得,如果能够对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话,应该是能更多地体会到该片的妙处的。老马的玩性也许不如昆汀那么明显,但这种闷骚而自得其乐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师才能玩得出来。
电影禁闭岛的解析
我没看过,帮顶上去,看谁看了说说吧。
禁闭岛影评 心灵的自我发现
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仅仅因此而抱怨电影不好可有够白痴的。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网找了些影评,发现同志们的看法基本有:Teddy疯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没疯,一切是演戏为了把他搞疯两种。之后两天和看过的几个朋友谈了谈,倒搞出几个想法。

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电影。弗老说“精神神经症。。。为潜意识的愿望满足”,而梦也一样。从这点出发,仔细观察电影的细节,分析一下,不难得出结论:‘Teddy’,或者我们更该叫他Andrew,确实疯了,而一切是围绕他做出的心理学试验。电影本来就是从他的视角拍摄的,主观的叙述外加梦境代表的无意识应该能说明真相。

1。关于名字的暗示

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适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为什么用这个名字?
片中灯塔里院长Dr. John Cawley在纸板上标出了4个名字,虽然有点快(话说再详细再慢点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让人一时反映不过来,不过可以拿来做分析的线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记忆中的杀妻凶手)
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踪的女病人/医生)
仔细拆开名字中每个字母,可以发现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完全符合弗洛伊德梦之解析的那套词组合的理论。
而 Dolores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Teddy是Theodore的呢称。而Theodore来源于希腊语,是“上帝的赠与”的意思。这都是够明显的暗示了。

2。一切都是演戏

a。作为一个marshal,在监狱门前交枪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样子只能说医生你这事先没排练好吧。
b。Teddy激情询问医护看守人员,而他们那心不在焉的态度很可以说明一些事情
c。Teddy询问一个杀夫女病人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女的把chuck支开就为Teddy一个人写了个“RUN!”?
d。那个很老的精神病医生Dr. Naehring对Teddy说话的态度可有够亲切的,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温暖。
e。那悬崖其实也满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医生都能爬下去,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很壮的搜索人员不敢爬所以啥也没搜出来?
f。Chuck建议Teddy乘乱去C区,当teddy碰到George Noyce时他可闪的真是时候。
g。2个看护讨论额外演出费用时被Teddy听到了(此条来自wiki,我只有那么点印象)
h。那么重要的灯塔的守卫居然就一个人。。。也真好ko
i。Teddy对Dr. Cawley说他在悬崖洞中遇到Solando医生,而且他们永远抓不到她。光头冷笑:确实我们抓不到。
j。记忆/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长的实在是太魔兽了,有够不现实的。可以理解为作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丧妻伤感的二战老兵+国家认证marshal)分裂出来的那个代表恶,导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为什么疯了,亲手杀了3个小孩?也许可以从“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可以想像,“teddy”参军前与Dolores有婚约,Dolores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点不正常了。虽然人战后回来了结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状态不好有酗酒问题又经常出差(他是出差回来发现妻子杀子的,出差回来第1件事情倒是给自己倒了杯==),于是慢慢的Dolores就疯掉了。Teddy意识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极把这段记忆给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两个人格。
k。至于记忆是怎么被自动修正的。我的建议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么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的记忆的。话说开头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镜头拍的有够影棚的,而电影从Teddy洗脸,然后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开始,“假”,“幻觉”的画面感一开始就开始塑造了。(老马你向自己的电影致敬是吧!)

3。借古喻今

讲述二战士兵的战后综合症的电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不过见过第一批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美国大兵的情节,让我想起Godard在电影史1A中画外音说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没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尸山的场景,也不会有后来(回到好来屋掌镜)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阳光下幸福的场景。”他也讲到了“集中营尸山”的画面是无法“想像”,无法“表现”的。对个人而言,纳粹军官企图自杀漫天飞纸片的梦境/回忆似乎有点过于“表现力”了。而和妻子在一起的梦中房间里滴水=现实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过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点。不过这不妨碍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写于2003年,写的是1954年的事情。为什么选择战后这个人们已经达到普遍共识的年代写?Dr. Naehring对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为精神创伤造成的情绪过度反应甚至长期心理问题。美军战后综合症已经不是新鲜名词。这样的新闻有很多。我可以摘抄几段:

“美国防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陆军士兵自杀。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军士兵自杀。此外,五分之一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归来的士兵至今仍受沮丧、创伤性应急障碍和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困扰,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问题专家提醒说,陆军的这一计划更像是一种实验。但他们也说,这项计划可以解答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否教会人拥有坚强意志。
在一节“抗压力”培训课上,教官要求一级士官詹姆斯科尔和一名同学参加角色扮演游戏。情景是筋疲力尽的科尔和战友们在一天快结束时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完成一个艰难任务。”

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早已不是新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便是经典。只不过70年代之后,这个臭名昭著的手术才被放弃。至于制造没有意识的国家杀人机器,恐怕不仅仅是科幻和漫画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为什么说Scorsese宝刀未老,借二战题材反映当代美国问题,也许是最聪明的选择。电影最后“Teddy”为什么对“Chuck”说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话,明明他已经想起了一切?也许是因为他看着远处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狱长,就像他们所代表的政权军权和科学权威,统治着小岛这个一个孤立社会的最高阶层。他明白了自己是永远不能逃出他们的掌心,而发疯并不能使他忘记痛苦的过去,并不能帮他逃离责任和命运。他只能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机器,并继续作为将来的国家机器而存活下去。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