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干成(上海第一条地铁建于什么时候)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19更新:2024-11-24 02:39:00


上海第一条地铁建于什么时候

上海第一条地铁于1990年1月19日开工建设,1993年1月10日建成南段。

上海地铁1号线(Shanghai Metro Line 1)是上海的第一条地铁,亦为上海轨道交通最为繁忙、最重要的大动脉,由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该线于1993年1月10日建成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上行线,于1993年5月28日开始试运营。

扩展资料:

上海地铁1号线的线路标识色为红色。列车车身除01A05、01A06、01A07型外均以白色为主色调,两边各有一条红色的色带;01A05型车身以黑、白两色为主色调,两边各有一条红色的色带;01A06、01A07型车身以黑、银灰两色为主色调,两边各有一条红色的色带。

01A06、01A07型车内设有LCD电子线路指示图,除了车厢连接处有LED显示屏外,每节车厢内加设两组背靠背LED显示屏,车身设有目的地显示屏。

参考资料来源:

百科—上海地铁

百科—上海地铁1号线


攸县三中历史
历史
  湖南省攸县第三中学是株洲市首批规范化完全中学。坐落于酒埠江风景旅游区内秀丽的酒仙湖畔。1956年始创,至今已历50个春秋。
  一、前身(1956年-1958年)
  攸县解放后,农民送子弟入学读书的积极性大大高涨。1955年攸县出现了汹涌而来的读书热——“初中潮”,而原有的攸县一中、二中两所初级中学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攸县县委于1956年7月提出用“头上戴帽子,脚上穿靴子”的办法(即完小附设初中班、小学附设幼儿班)缓解矛盾,决定在官田完小附设两个初中班,称为官田附中。这就是攸县三中的前身。
  1956年秋,县教育科调龙升之同志任校长,官田附中在官田完小招收了一百一十名初中生,编为初一、初二两个班,每班55人。 1957年2月谢雪纯同志任教导主任,组建了官田附中的领导班子。也就在这时,新的矛盾暴露了,一是校舍紧挨着官田铁厂,铁厂轰鸣的马达声严重干扰教学工作;二是校区狭小,无法扩建新校舍。于是,县政府批准县教育科的意见,同意在官田陈家湾台上茶树坡兴建官田附中。县教育科委派洪峰如同志负责新校舍的建造工作。经过近三年的施工,建成砖木结构的一栋两层10间的教学楼,一栋12间平房的教职工宿舍,一栋大小三间的厨房,一栋两间的男女厕所,一栋木架杉皮盖的学生和教职工食堂。1957年下期,官田附中的师生就在这个新的校舍学习工作了。同时又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110人,编为初三、初四班。教职员工增加到12人。这时的官田附中实际上已和官田完小分开,成为了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两百多名师生在简陋的条件下,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开始谱写学校的新篇章。
  1958年秋,学校又招收了三个班新生,编为初五、初六、初七三个班。这三个班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一张课桌、没有一条凳子,怎么办?学校组织老师一方面向学生大讲延安精神和抗大作风,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援来解决困难。结果从海背冲和官田大屋等地借来了农家厅屋中门门页18块和许多锯开了的木料,用红砖架起来当课桌和凳子,学生们高高兴兴地在这样的教室里听课、做作业。寝室没有一张床,学生在楼板上开统铺。没有操场,陈湘老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搞个简易操场上体育课。当时,这所拥有七个班学生的新办中学,教职员工只有18人。他们凭着一颗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红心,克服种种困难,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培养祖国的后代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谁也没有考虑过“待遇”问题。
  同年十一月,攸县县委会正式下文将官田附中命名为攸县第三中学,同时任命易尧彩同志为副校长,结束了官田附中的奋斗历程。
  二、初创(1958年-1966年)
  攸县第三中学诞生了,但面临的新问题是酒埠江水库正在紧张施工,学校正处于水库的中心,必须搬迁,搬到哪里去?县领导和三中的领导一道经过多处勘查,最后选定酒埠江镇东塘村坪里组的松树岭为新校址。当时国家财政状况刚刚好转,投资不能满足需要,而酒埠江水库施工进度很快,学校不仅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搬迁任务,而且要在一块荒芜的山岗上建设新校区。这个艰巨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三中师生的肩头上。
  当时师生要完成的任务是拆迁2641 m2大小五栋26间的原官田附中的旧校舍,平整5000 m2杂草密布、荆棘丛生的新校舍地基,运回基建所需的砂子、卵石、石灰、木料,以保证1959年下期九个班的学生能在新校舍开学上课,任务极其艰巨。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立了党小组(当时只有易尧彩、邓文阁、刘掌珠等三位党员),并成立了建校委员会,提出了“党员齐上阵,领导打先锋,师生齐努力,建设新三中”的口号,抽调总务主任董宪才,数学教师谢雪纯住东塘工地,组织和指导建校工作。从1959年开春后,开始了紧张的建校工作。就在这个暑假,全体教师和三、四班的学生全部留校参加基建劳动。1959年下期开学以后,学生按日轮班参加劳动,有时晚餐后或晚自习后还要从官田挑一担砖瓦或背一根木料到东塘。一至七班的学生为建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一、二班学生热爱母校的精神更是令人难忘:他们在参加高中升学考试,接到了录取通知或将要回乡参加生产的情况下,仍然留校参加一个月基建劳动,然后才离开母校。据1959年11月的一份统计材料记载:师生共做劳动日9165个,运回大量红砖、瓦、煤、石灰、砂子、杉木条、木料、杉皮、椽皮等。到1959年下期开学前,在东塘新校区建成了大小十一栋47间新校舍。期间,一班班主任、语文老师谢光华在1959年拆毁官田附中校舍时不幸跌伤,后因旧伤复发,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为建设三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
  1959年9月,学校在东塘新校址正式挂牌开学。九个班共474名学生和24个教职员工在这所崭新的学校里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开学时,教学楼只完成了一层,教师宿舍等基建工程尚未动工。二十几个教师,只好挤在新建的浴室里住宿办公,有两位老师在板梯间搭个铺住宿办公,借用坪里组一栋旧祠堂用于学生住宿,在上层仍在施工的教学楼(两层砖木结构)下层上课。开学了,人也多了,建校速度也加快了,师生利用劳动课,课余时间,有时开夜工,修通了道路,开出了操场。自己作土砖,1960年建成了一栋土砖平房学生宿舍计30间。这样,在东塘的松树岭上出现了教学楼三栋(18间),教师宿舍两栋(28间),厨房、浴室、厕所各一栋,总建筑面积为1262㎡的建筑群,这就是攸县三中的最初规模。
  1958年至1959年,大炼钢铁,大搞建校劳动,占用了不少教学时间,反“右倾”运动又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加上“左倾”思潮的影响,搞什么“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尽管学校采取早晚上课、星期日补课等办法,试图完成好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然而在1959年毕业统考时,成绩还是在全县倒数第一。针对师生中的自卑情绪,学校提出了“打消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师生齐努力,坚决夺先进”的行动口号,着力抓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多练,不吃“夹生饭”。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采取了“两建立、两开展”的措施。“两建立”是建立以学生会干部、班主任、团支书、班长为主干的政治工作队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课堂、就寝、就餐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行动规范化。“两开展”是开展学英雄争先进活动;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卓有成效。在陈湘老师指导下,1959年10月,学校以易德华、谢晚成、陈银春(女)等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湘潭地区第一届运动会,易德华同学取得了百米跑第三名的好成绩。
  正当学校要把工作重心转到教学上来的时候,又碰到了1960年的“苦日子”。为战胜“苦日子”,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校领导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抓生活,一是将1959年秋学生采回茶球榨的茶油,除用150斤与电站换电线外,其余全部用于师生伙食;二是大种蔬菜。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采取以班为单位实行“三包”(包栽、包活、包收)的办法。结果,蔬菜大丰收,师生生活较好,为渡过“苦日子”,搞好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领导得法,师生齐心协力,1960年初中毕业统考时,成绩有所上升,名列全县第三。
  1961年3月间,县委提出改学制,要求把1960年春季招收的学生及超龄生下放农村,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当时下放111人,加上流动的学生,1961年上期只有368人。
  1961年上期,学校成立党支部,夏文斗同志任书记,易尧彩同志任校长,李干成同志任副校长。学校因势利导,提出了“政治挂帅思想红,教学为主劲不松,师生奋发齐向上,誓把红旗插三中”的口号,开展称为“个十百千万”的竞赛活动,显见成效。1961年初中毕业统考成绩为全县第一。
  夏文斗同志和生物教师姜世湖带领师生大搞校园绿化。现在校园里一排排腊树、苦楝、侧柏、楠竹,大多数是1961年-1963年间栽培的,他们为美化校园作出了贡献。
  1963年3月,《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即“五十一条”)公布。5月,教育部发布《中学生守则》(草案)。学校在贯彻《条例》和《守则》时,特别强调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师生渴望安定地工作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三中办得更好。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1964年又来了一场“社教前哨战”,抓什么“攸县的龙普腾”,学校的教学秩序又一次受到严重冲击。
  三、文革(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中旬,攸县县委派“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三中,宣布“停课闹革命”。不久,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主持学校工作。
  “工作组”进校后,根据上级“上连黑主子,下对黑靶子”的指示,把矛头指向广大无辜的教师,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语文教师褚世宜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学校派性斗争十分激烈,陷入无政府状态。
  1968年3月,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学生开始回校,工宣队进驻学校。历时两年的派性斗争基本结束,动荡不安的局面才逐渐平静下来。
  1969年3月,县政府决定攸县三中开办高中班,刘福启同志调三中工作。这时钢厂工宣队进驻学校协助工作。这一年,招收了首批高中生40人,编为高一班。从此学校由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变成了完全中学。9月,组成了以刘福启同志为主任的革命委员会。
  刘福启同志面对“文革”给学校造成的灾难,提出“学生不以学为主是不务正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他大胆启用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狠抓了教学秩序和学风的建设。于是,学校出现了秩序井然、教学认真、学习努力的可喜局面。1971年,学校向湖南师范学院(现师大)美术系选送了陈德浩同学,外语系选送了李淑媛同学。他们成为攸县三中首批上大学的学生。同年10月,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章伯森同志来校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随着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学生人数的增加,团组织规模的扩大,1971年10月,学校成立了共青团攸县三中委员会,王全福同志任首届团委书记。
  在抓好“以学为主”的同时,学校注意“兼学别样”。建立了学农基地和学工基地。办起了镙丝镙帽加工厂。学校也注意特长生的培养,组建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支宣传队还利用春节期间到革命苏区和厂矿慰问演出,深受欢迎。与此同时,学校的体育运动也开展得卓有成效,学校男女篮球队连续在1972年和1973年荣获攸县中学生篮球赛的冠军。
  1973年下期,吴源俭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继承了前任校长的办学思想,重用有才干的老师。由于师资力量强,县里要三中举办了两期英语教师培训班,为全县乡镇中学培训师资。
  1974年,学校领导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为改善办学条件办了三件实事:一是打水井建水塔,解决用水困难;二是在沙里坪农场建筑了一幢四栋三间的红砖平房,供师生到农场劳动时食宿用;三是创办了印刷厂,为学校后来的勤工俭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5年在左倾思潮影响下,上级决定县里办大学,攸县三中停办,改办为攸县五七大学卫生分校。
  四、复办(1977年-1983年)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宣告了“文革”的结束,学校走上了拨乱反正,医治创伤的轨道。
  1977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办攸县三中。县教育局即派刘正连同志任三中副校长,主持复办工作。刘同生同志任教导主任。
  县教育局交待的复办任务是准备七个班约380名学生的课桌、凳,23名教职工的办公用品以及400余名师生的生活必需品,保证9月1日按时开学。当时遇到很多困难。一是教舍破烂不堪,老宿舍是土砖砌的平房,几年无人居住,里面全是泥沙。有的墙已倒塌,有的成了社员的牛栏,到处是猪牛屎。二是没有生源。九月份开学招不到学生,当时与酒埠江学区协商,把原在三中读书的电站、钢厂子弟招回三中,这就是高二十三、二十四班。另外按上级指示招了一个复习班,这个班的学生大都是原在三中毕业的。三是师资不够,向电站、钢厂子校借用了一部分老师。9月7日,县教育局领导、酒埠江地区各单位负责人聚集三中举行了复办开学典礼。开学以后,学校领导着重抓了三件大事:一是批判“四人帮”的罪行,提高师生员工的路线觉悟,增强师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二是逐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秩序正常化;三是落实教学常规,制订学生升留级标准,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组织师生利用劳动课和课余时间整理校容,改善办学条件。1978年高考,高等院校录取三十多人。他们成为三中复办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学校出现了生机,用老百姓的话说“像个学校样了”。
  1978年9月,刘发富同志任校长,汤章庆任教导主任。学校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恢复了少先队和学生会等组织。
  1979年2月,恢复了工会组织,涂士勇同志出任工会主席。
  7月,高中25至28班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9人被高等学校录取。
  是年,学校开始实施教育部制订的《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校纪校风大为好转。
  良好的校风带来令人满意的成果,在1980年高考时,有14人被高等院校录取。
  1980年9月,刘发富同志调任攸县二中校长,文有然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陈芬良同志任副书记、副校长。
  新一届领导在一年的任期内,着力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制订了《岗位责任制暂行条例》和《教师考核办法》,要求“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把三中办好”。同时从1981年3月份起,学校全面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师生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良好的教育带来丰硕的成果,在1981年高考中,一批学子又被高校录取,其中高军等人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等名牌院校。
  1981年9月,文有然同志调任攸县师范校长,陈慰来同志接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陈芬良同志任副校长兼副书记,刘联瑞同志任副校长,尹特贻同志任教导主任,一学期后,尹特贻退休,洪能愚同志任教导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务主任。
  1982年下期,高、初中皆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
  学校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在1982年的高考中有44名学生上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复办后五年中的最好成绩。同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朱宏彪、王祖荣被招收为飞行员,省招飞办授予学校“招飞先进单位”。学校领导设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架设了从钢厂接来的照明专用电线,解决了长期供电不稳定的老大难问题,结束了经常买蜡烛照明的历史。同时,在体育教师陈国生同志的主持下,酒埠江地区各兄弟单位大力支援,修筑了120米直线跑道和200m环形跑道的运动场,为正常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五、振兴(1983年—2001年)
  1983年4月,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陈慰来同志调任攸县二中任党支部书记。洪能愚同志被任命为攸县三中校长,陈芬良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刘联瑞同志任副校长,刘德芳同志任教导主任,高爱荣同志任教导处副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务处主任。洪能愚同志上任不久,在省城工作的攸县东乡革命老前辈尹辉、彭秀实、贺湘楚就向他提出了要对东乡30万人民负责,要求他把三中办好,为老区人民争气。学校行政一班人肩负着革命前辈的期望和东乡人民的重托,带领师生走上了振兴三中之路,使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当时学校仅有三栋两层十八间50年代建筑的砖木结构,板梯、楼板、围栏均已腐烂的教学楼。几十位教师也是挤住在低矮潮湿的砖木结构的平房里。图书仪器无处可放。水电供应不足,困扰师生的生活。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于1983年9月至1984年上半年兴建了917.64m2的第一栋教工宿舍楼,1984年至1985年又兴建了923.47m2的食堂和厨房以及151m2的男女生浴室。1985年下半年还建成了一栋单职工宿舍计225.67m2,同时安装了学校第一台锅炉,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还请416地质队打了一口百多米深的机井,解决了长期供水不足的困难。为解决生活用车问题,学校又购置了第一辆汽车,为采购生活物资提供了方便。1986年兴建了856m2的女生宿舍。1987年拆掉第二栋老教学楼兴建了1903.67m2的第一栋五层17间标准教室的教学大楼。1988年又建了980m2的第二栋教工宿舍16套,同时修建了全校的围墙近1000米,建起了校门。1990年兴建了1393m2的男生宿舍,同年底至1991年9月,在附近厂矿和东乡片各乡镇集资资助下又兴建了1300m2高达6层的科教大楼和两层的培训楼,与此同时修筑了中心花坛和中心水泥大道。1991年至1992年上半年又兴建了1200m2的第二栋教学大楼。在这近十年中,校园内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如1987年获县“教育工作二等奖”,1991年成为“株洲市先进学校”,1992年初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被评为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还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综合评估一等奖”。
  1992年下期,洪能愚同志调攸县教育局任副局长。高爱云同志任校长,刘德芳同志任副校长。1993年2月李子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刘曼文同志任政教处主任。江门顺同志任教务处主任,(1993年下期起任副校长),1994年下期起艾三平同志任教务处主任。9月,学校管理工作评估,获县一等奖,获奖金730元。
  学校实行满负荷工作制,从9月份起,开始对教师实行课时补贴。
  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92年—1995年扩大了印刷厂和养猪场的规模,第二栋教学大楼(教学南楼)建成,交付使用。1994年,建立了语音室,1995年兴建了大米厂,并开始兴建第三栋教工宿舍楼。购进了学校第一台电脑,同时扩建了250M的环形跑道。
  1996年下期,县委进行机构改革,年近花甲的高爱云、刘德芳同志退居二线。江门顺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艾三平、吴飞星同志任副校长,曾望民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颜继瑞同志任政教处主任(1997年下期升任副校长),向子安任教务处主任,江亦成、刘新中同志任教务处副主任(1998年下期分别升任政教处主任和教务处主任),谭二能同志任总务主任,宋增稻同志为工会主席,龙志华同志任团委书记。
  学校领导还狠抓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经常请省市县各级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如1999年请湘潭大学美籍客座教授马丁·柏恩来校为师生讲学,美籍教授向学校赠送了价值2000美元的“科技发明百科全书”一套24本。为汲取外地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充实提高自己,几年来还走出校门,先后到湖北、山东和省内、市内著名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与交流,教学研究之风日渐浓厚,教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达260篇。1998年中央教科所李少元主任来校视察后,挥毫题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科教兴校,前程似锦”,对学校的教改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注重学校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30万元,修筑了校门口的水泥大道。同年还购置五十铃新车一台,以保证生活用车的需要。校内路面硬化已基本完成,建成了两教学楼之间的中心花园,樟树园、生物园也初具规模。还征收了部分土地,扩展校区面积1.3亩。为进一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1998年投资38万元改造了老18套教师宿舍,使每套都有实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同时内外装饰一新。1999年又投资50万改造学生食堂,购置了新锅炉,使1000余名师生的生活及用水条件又有了新的改善。
  1998年5月4日举行了“株洲市规范化完全中学”的授牌仪式。
  六、快速发展(2001年—2006年)
  2001年下期,江门顺同志调任攸县一中校长,杜幼华同志任校长,艾三平任书记,吴飞星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新忠任副校长,曾旺民任办公室主任,龙志雄任教务处主任,王小林任政教处主任,李建春任教科室副主任,洪新建任总务处主任,洪新学同志任团委书记,一年后,董娇平同志接任。
  2004年8月,上级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微调。艾三平、吴飞新、洪新建三位同志先后调出。周祖文任书记、谭军任副校长,李建春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秋桂任办公室主任,王小林任教务主任,龙志雄任政教主任,曾旺民任教科室主任,余方其任总务主任,2005年8月李雄飞任教务处副主任。
  2000年4月,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家领导现场办公,给学校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奋战五年,向省重点中学迈进。 2001年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校长杜幼华任组长,总揽创建工作大局,制定了《攸县三中中近期发展规划》。2005年8月,县政府签发文件,正式向株洲市政府申请将三中创办成省级示范性中学。9月,株洲市政府向省教育厅申报。10月,省教育厅行文,正式同意该校申办省示范高中。2006年3月,在攸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已正式把三中创办省示范高中写入攸县“十一五”发展规划。新领导班子提出了“优化管理、主动发展、众志成城、再造辉煌”的口号,号召全校师生以50周年校庆为契机,为在2007年成功创办省示范高中而努力。
  学校先后承担了两个省级“十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的电教课题和“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实践”的语文课题。围绕两个课题,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并获奖,其中获省级以上8人,获市级奖18人,县级奖23人。教师论文获省级以上奖14人次,获市级奖28人次,获县级奖162人次。教师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特色办学成效显著。2000年3月份,学校根据“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创新之路,建规范强校”的工作思路,依据酒埠江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创建了以皮划艇运动为特色的水上训练队。2001年8月份,参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大赛获得县级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01年10月份代表攸县参加株洲市九运会,取得了四块金牌。攸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参赛市九运突出贡献奖”。2003年8月份,代表株洲市参加“省九运会”,又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被市政府授予“参赛省九运贡献奖”。同时,为省体工队输送了一批队员,引起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份,水上健儿在湖南省皮划艇大赛上又创佳绩,取得11金8银2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在全省比赛中,又夺12金、16银、8铜,奖牌数和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二。9月在市十运会上又取得金牌53枚。水上训练队现有队员58人,正奋战“省十运”,力争夺金27枚。
参考:http://baike.soso.com/v368371.htm
望采纳!谢谢!
李干成的抗战事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先后两次担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领导了宿迁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党斗争和抗战胜利前夜的对敌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在宿迁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解放区局部反击
1944年初夏,因革命需要辗转东西的李干成同志由淮海地委组织部长调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再一次来到了他曾经战斗过的骆马湖畔,来到了他深深武装和民兵十分活跃,连续出击,配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展开了英勇痛击。
屡战屡捷
7月初,宿迁警卫团三战三捷,先是粉碎了一个中队日伪军对施圩一带的扫荡,毙伤敌军10余人,次日,又在徐洼、何庄一线打退了蔡集伪军的进攻,同时,还粉碎了睢宁高作伪军的进犯。7月12日,沭阳日伪军200余人携轻机枪4挺、迫击炮2门,偷袭我悦来区姜圩乡,姜圩乡联合连化、课郎乡民兵将敌击退,毙伤日伪军3人。7月24日,宿迁城伪军270余人携轻机枪5挺,小炮5门,增援左庄被我包围的日伪军,行至蔡集即被我联防队击退,次日,敌军再次增援,伪军增至500人,又遭我联防队截击,逃窜至左庄西门,再次被我邵西大队、刘集大队阻击,此战宿迁根据地抗日军民共击毙伪军58人,俘4人,缴获大量军用品。同日,王圩伪军150人到我根据地抢掠,被我邵店区队和民兵阻击,毙敌11人。
8月25日,王圩乡、人和乡伪军150人在邵店区岭南、人和乡一带抢掠,邵店区队和民兵对敌展开阻击,毙伤伪中队长等11人,伪军被迫逃回据点。10月10日,宿城日军20多人,伪军200人突袭包围我永庄乡公所,被我击溃,毙伤敌军18人。
扩大战果
1945年春,局部反攻的形势风起云涌,宿迁根据地展开拔据点攻势,连战告捷。1月21日,李干成亲自指挥宿迁警卫团夜袭导淮据点,俘敌军及工程人员各1名;2月26日,苏圩区队在宿迁至洋河的公路上截俘伪洋河镇警察局长钟志明及所属官兵40余人;3月15日夜,宿迁警卫团拔除城郊雨露庵据点,毙日军9人、伪军6人,俘日军上士佐藤三郎及日伪军50余人……
至1945年初,不到一年的时间,宿迁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伪淮海省“治安区”面积由原来的80%缩小到了20%,宿迁县境水陆交通线上的日伪大小据点基本被我攻克,宿城之敌处在四面包围之中,日伪惶惶不可终日。
为全国大反攻立下大功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宿迁根据地军民抗日热情的高涨,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当时涌现出许多妻送夫、父送子的动人场面。宿迁首批105名青年参加新四军,其中党员占1/3。在欢送会上,县委书记李干成同志殷切勉励大家:“不但要作参军的模范,而且到部队要做学习模范、战斗模范,党员要保持称号,不辜负宿迁父老的寄托和亲友家属的厚望,多杀鬼子,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这期间,根据地地方武装也空前壮大,仅潘山区民兵就达1331人。
1945年初,为迎接全国抗日大反攻的到来,在李干成同志领导下,宿迁根据地开展了县、区武装和民兵的整顿工作,同时,为夺取革命最后胜利进行了各种准备工作。3月,李干成同志离开宿迁,踏上新的革命征程。



李干成的人物生平

民国18年(1929)在上海建设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党),当年冬辍学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担任上海市闸北区团委宣传部长。民国19年春,被派到苏北组织农民暴动,先后担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宿迁县行动委员会书记兼红十五军三师管区政治委员、中共邳县县委书记、共青团徐海蚌特委书记。
民国20年1月,担任共青团吴淞区委、沪中区委书记。是年夏调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九一八'事变后调任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民国21年调回江苏,任沪西区团委书记,上海巡委会巡委。11月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英租界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引渡到国民党沪淞警备司令部。在国民党狱中五年,他拒绝自首,还积极组织狱中党员参加争取获释、改善待遇的斗争。 建国后,李干成担任中共常州地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53年调上海市工作,先后担任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交通工作部部长、基建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1962年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他长期负责上海市政建设工作,为上海市的城市发展付出极大心血。在他主持下,先后建成虹桥机场,沪嘉、沪闵公路;开挖了第一段地铁隧道和第一条越江隧道,并规划建设了闵行等新区。“文革”中,李干成坚持原则,遭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在关押中几次病危。“文革”结束后,他相继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委顾问。他积极拥护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不顾自己年高体弱,仍努力工作。1993年4月14日在上海病逝。
其子李源潮1950年生于上海,法学博士。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现任国家副主席。


苏州历任书记和市长分别是谁?
市委书记
1949年4月30日
苏州市军管会成立,韦国清任主任。
中共苏州地委成立,宫维桢任地委书记。
苏州专员公署成立,李干成任专员。
中共苏州市委成立,惠浴宇任苏州市委书记兼市长。
地委书记:(1971年3月起)
刘金山
刘锡康
贾世珍
罗运来
戴心思
市委书记:(1970年11月起)
曲言斌(1970年11月)
刘伯英(1975年2月
贾世珍
1983年1月,苏州地区和苏州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
市委书记:
戴心思(1983年2月到1987年3月)
高德正(1987年3月到1989年8月)
王敏生(1989年8月到1994年7月)
杨晓堂(1994年7月-1998年6月)
梁保华
(1998年6月到2000年12月)
陈德铭(2000年12月到2002年5月)
王珉(2002年5月到2004年10月)
王荣(2004年10月到2009年6月)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