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刺史(三国时期的州刺史到底有多少权力,有哪些著名人物)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63更新:2024-11-24 02:33:04

州刺史的介绍

官名。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顾名思义,州刺史即是皇帝派到一州的代表。


三国中,州刺史和州牧什么区别?
据“三国官职考”: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州刺史: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重新改回刺史。
由于汉朝出现了州刺史与州牧两次反复罢置,这两个官职一直并存沿用至三国时期。
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
从严格意义上讲,“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牧”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
那时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州的长官叫州刺史和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相当于现在的市,郡的长官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郡下有县,县的长官叫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州刺史的由来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
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汉官典职仪》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监察高官。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东汉建武十八年(42),依旧制再改为刺史,但只设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隶司隶校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魏、晋刺史有领兵、单车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领兵刺史四品,单车同学史五品。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甚至十数州军事),次为“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又次为使持节。西晋统一初,曾停止刺史加将军号。西晋末天下大乱,乃仍旧。南北朝沿袭,惟昆魏道武帝时不同,州有三刺史,包括皇室一人。
隋文帝撤销郡,州长官除雍州牧外,均为刺名。炀帝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又设司隶台,掌巡察,有刺史十四人,为司隶大夫属员,正六品,任巡察各地之职,其地位品秩,均与汉武帝时的部刺史相同,旋罢,唐改良改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玄宗又改州为郡,以刺史为太守。肃宗再复旧制。隋、唐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亦同。宋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职。欧阳修撰《丰乐亭记》,自称刺史;撰《醉翁亭记》,又自称太守,盖刺史与太守早无区别。宋官制另有刺史,作为虚衔,任者并不赴任。元以后刺史之名废。清人用作知州的别称。
宋 代的行政区划之一,亦为统辖该州之职官名。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三·地理志一》:“ 汝州 本防御州。案 宋 制,州有四等:曰节度州,曰防御州,曰团练州,曰刺史州。志称军事者,即刺史也。《春明退朝録》云:‘节度州为三品,刺史州为五品。’以此推之,防御、团练州,必皆四品矣。”参见“ 刺史 ”。


唐代州刺史有哪些佐官、掾属?
别驾、长史、司马、
唐代的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1·汉代州刺史
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重新改回刺史。
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州的长官叫州刺史或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2·唐代州刺史
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郡)、县两级。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唐代州刺史分上中下三等,上州刺史从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州刺史的汉代设立州刺史原因

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原来地方监察制度的不力,使得建立更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成为一种必要的措施。《史记·平准书》载:(元鼎四年)天子始巡郡国,东渡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自杀。行西逾陇,……陇西守自杀,……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武帝巡视地方时,很多地方贪官畏罪自杀,这说明地方吏治腐败情况是很严重的,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可见他们的失职以及原来地方监察制度的不完善,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地方检查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
二、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结果。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他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设置左官律、附益法,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西汉中央的王国问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要求。


三国时期的州刺史到底有多少权力,有哪些著名人物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我们常常通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能够了解到这个时代的官职,很多是州刺史、州牧、郡太守,他们一个个都掌握着地方的大权,手中握有重兵,成为了历史之中群雄角逐的重要角色。那么三国时期州刺史、州牧、郡太守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到底有多大的权利,又有哪些著名人物担任州刺史呢?
很显然,这是个信息量非常巨大的话题,小编就长话短说,言归正传,历史上,郡太守的官职早于州刺史和州牧。西汉初年,沿袭秦朝,在地方上设置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当时的郡汉景帝时(公元前148年)改名为太守,从此,这一称谓一直延用到了东汉。郡守或郡太守初期的职责只是掌管一郡的民事、诉讼、农桑生产、赋役等事物,属于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后期也可以掌控军事。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的市长 市委书记。
而刺史是汉武帝时(公元前106年)开始设置的,其职责是监察地方上的各级官吏。据《汉书?地理志》所记,当时天下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州、朔方州。这些州的设置、管辖区域及其名称,除个别的在后来有所改动、变更外,基本上一直延续到了东汉。州刺史在西汉成帝时改名叫州牧,到了西汉末年又改回称刺史,但不久再改称州牧;东汉时亦不断易名,大致初年叫刺史,末年又称牧了。这种情况反映在《三国演义》里,便出现了“州刺史”与“州牧”称呼的混杂状况。
刺史是一个州(汉代有十三州)的行政长官。略相当于省长但实际没有这么高。因为汉代郡守和刺史都是俸禄两千石的官员,层级其实是相同的,目的为了互相制约。州牧是在东汉黄巾起义大乱后,朝廷增设的官职,是一个州的军事、行政官员,可以自行征兵,实权非常大。州牧则是比刺史稍微高点的官职,与刺史不冲突,但也管辖州郡。但州牧比刺史的兵权要大,地位要高。相当于省长 省委书记 省军区司令员。
曹操受封魏王以后,改两汉十三州为九州,即梁州(原益州)、雍州(原凉州 司隶部的三辅地区)、兖州、徐州、豫州、冀州(原并州 冀州 幽州)、荆州(原荆州 交州)、青州和扬州。曹丕即位后,又改九州为十三州。
三国鼎立时期,交州分为交州 广州,凉州分为了雍州 凉州。公元263年邓艾钟会灭蜀后,司马昭分蜀地为益州 梁州,并在南中地区设立宁州。
公元269年,晋武帝司马炎在雍,梁,凉三州中分出了秦州,在辽东和幽州中分出了平州。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时,天下共有十九州。西汉武帝:青、冀、并、幽、朔方、徐、兖、豫、扬、益、凉、荆、益。(十三州)
东汉建立 - 公元213年:青、冀、并、幽、司隶、徐、兖、豫、扬、益、凉、荆、益。(十三州)
公元213 - 曹魏建立: 青、冀、梁、雍、扬、豫、徐、兖、荆。(九州)
公元220年 - 公元263年:青、冀、并、幽、司隶、徐、兖、豫、扬、益、凉、荆、益、雍、广。(十五州)
公元263年-公元280年:青、冀、并、幽、司隶、徐、兖、豫、扬、益、凉、荆、益、雍、广、秦、宁、梁、平。(十九州)
那么各州刺史(州牧)又有哪些人担任过呢? 非常感谢黄粱花了五六个小时整理了下。如有错误或疏漏,还望知友指出。
注:因刺史与州牧有时会重叠,故此表刺史与州牧不分,请自行查询判断:
一、荆州、扬州、徐州、豫州、兖州;
二、冀州、青州、幽州、并州;
三、雍州、凉州、益州、交州、司州。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