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28更新:2022-08-23 04:08:18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自古忠臣无下场。就像岳飞,于谦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却最后都含冤而死。让人唏嘘不已。为什么忠臣最终的结果都不好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心怀正义,为人刚正不阿,做任何事都堂堂正正,不会为了自己的安危而委屈求全。这样面对奸臣的阴谋诡计,暗箭伤人,未免会败下阵来。当然万事都不是绝对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忠臣最后都是得以善终。就像北宋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
这两位也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忠臣。他们在朝堂上敢仗义执言,不畏权贵。在地方能心怀百姓,为民做主。虽然他们在为官过程中也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他们最后还是能得以善终,有个比较好的结局。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像包拯和海瑞这样的忠臣的形象应该是一脸严肃,做事规规矩矩,一副很古板的样子。但你仔细探寻就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有许多跟你原本认知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内心充满智慧,对人性十分了解,还很懂得人情世故。
先来说说北宋的包拯。早年间包拯在离家乡不远的天长县任知县。某日,一大早就有一个村民来到县衙告状说,家里的耕牛昨天晚上被人割去了舌头,估计是活不成了。在古代耕牛对于庄户人家来说不仅仅是家中最值钱的财产,还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一头耕牛被割去舌头对于村民来说不是件小事。包拯仔细地询问了案情后寻思道,案件发生在夜里,地点又在偏僻的山村,想要一下子查岀作案者有点难。包拯思索片刻后,对报案的村民说道,你先悄悄地回去,不要声张,然后把耕牛杀掉,后面的事我自有道理。果然第二天就有一人来县衙告发说某村有人私杀耕牛,(在宋代为保护农民的生产力,私杀耕牛是重罪)。包拯对来人大喝一声:“你为什么要割去人家耕牛的舌头,还不如实招来。”来人闻言,以为事情败露,只好如实招供。原来这人和耕牛的主人有仇,想报复他,就在夜里偷偷地把人家耕牛的舌头割下来,这样牛就会因为不能吃草而死去,后来又听说这人又把耕牛给杀了,于是赶紧跑来衙门报官,没想到正好落入了包拯的圈套。其实包拯早就猜到干出割人家耕牛舌头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一定是与人有仇,以此来进行报复。反正耕牛没了舌头活不了了。不如让村民回去把耕牛杀了。那么割牛舌的人听说他私杀耕牛,为了进一步报复耕牛的主人,他肯定会报官,这样就会落入自己的圈套中。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包拯对人性的了解。还有件事,就是宋仁宗嘉佑三年,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这一年宋仁宗48岁,但是还没有儿子,朝中大臣们都很着急,他们想从宗室中选一人送入宫中以备将来立为太子。但是没有人敢向宋仁宗提出来。因为宋仁宗是有生育能力的,只是所生的几个皇子都没能养大,早早地夭折了。此时仁宗还是希望自己还能生出皇子,将来继承大统。但是大臣们不这么想,因为在古代四十多岁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至今国本未定在他们看来是件很严重的事。虽然仁宗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好脾气,但龙有逆鳞。大臣们谁也不敢当面向仁宗皇帝提出此事。包拯身为右谏议大夫有向皇帝劝谏的则任。于是包拯在觐见仁宗皇帝的时候提出了早立太子的建议。仁宗听后看着包拯说道:“包爱卿认为可立谁为太子”。这句话其实有着巨大的陷阱,因为朝中很多的大臣在立宗室为太子这件事上都有着自己的私心。他们分为好几派,都有着自己的人选。也都希望自己推举出来的人选被立为太子,那么他们就有议立之功。将来的好处说不完。包拯听完仁宗皇帝的话后连忙跪下道:“臣只是建议陛下早立太子,至于立谁为太子应是陛下圣心独裁”。然后包拯又补充道:“臣已经快六十岁了,又没有儿子,臣的建议真心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自己和儿孙将来的荣华富贵”。仁宗皇帝听后哈哈一笑道:“爱卿的建议朕会认真考虑的”。如果当时包拯回答不当,不仅不能让仁宗皇帝听进自己的建议,还会引起仁宗皇帝对自己的猜忌。
说完包拯我们再说说海瑞。海瑞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总督直隶、浙江、福建等地军务的胡宗宪的公子正在浙西一带游历。这位胡公子每到一地都要当地的官府招待,白吃白喝还不算,临走时还索要财物。当时胡宗宪权势正盛。那些地方官员都不敢得罪他,所以对胡公子的要求尽量满足。一日胡公子来到淳安地界,住进当地的驿站后嫌弃招待不周,把管理驿站的小吏给吊起来打了一顿。海瑞闻言后立马带人把胡公子给抓起来了,并没收了其搜刮来的财物。接下来海瑞给总督胡宗宪写了封亲笔信,他在信中写到:“总督大人你一向公正清廉,每到一地必然先行文让当地官员简单接待,不要铺张浪费。今有人自称你的公子,到处要吃要喝。不似你的家风。这一定是骗子在冒充你的公子。为了不影响你的声誉,我把人押送过来,让你处置。然后派人把信和胡公子一起送到胡宗宪跟前。胡宗宪接信后,无可奈何只好吃了这个哑巴亏。又某太监奉旨出京去江南采买。这些太监平时天天在宫中伺候人,这下奉旨岀京办事还不放飞自我。这位采买太监打着皇家的旗号到处作威作福,骚扰地方。一天这采买太监行文到淳安县衙,让明天一早派一百民夫在本县边境等候。他要这一百民夫来搬运行李。这时正是五六月份,农事正忙。只见第二天海瑞带着二三十个衙役在县境等候。采买太监的队伍一到,海瑞马上把官帽一脱,衣袖一卷就带头上去搬东西。那太监坐在轿中一看,啥情况?一个县官,和几十个衙役给自己搬运东西,忙差人前来询问。海瑞答到:“现在是农忙季节,实在抽不出人手,我怕带来的人手不够,只好亲自帮你们搬运行李”。那太监一听回话,心说:你一个堂堂知县亲自帮我搬运行李,这要传出去,人家认为我这是有多嚣张跋扈。看来这是个二楞子,我还是躲着点。于是又派人跟海瑞说:“我们行程有变,不走贵县路过了,你们还是请回吧”。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上了那道震惊天下的《治安疏》。嘉靖皇帝阅后,气得话都不会说了,在那里吼道:把那老小子给我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接下来要不是有许多人帮他在嘉靖面前说话,海瑞的脑袋怕都保不住了。就这样海瑞一直被关在大牢里。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的一天,管理大牢的官吏带着一些酒菜来到关押海瑞的牢房。他悄悄地在海瑞耳边说:恭喜大人了,你怕是要被放出去了,因为皇上驾崩了。海瑞闻言,一把推倒酒菜,倒地大哭。接下来的几天里,海瑞只是痛哭,饭也不吃,水也不喝,整个人都晕倒了。当时的人们都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忠臣:在皇帝犯错的时候敢冒死进谏,在自己受冤屈的时候心无怨言,在皇帝驾崩时又悲痛欲绝,这才是把皇帝摆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接下来的隆庆、万历两代皇帝对海瑞的行为很是感念。每次有人告海瑞的状,两位皇帝都不为所动。
看来不管在什么时代,想要做一个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人。除了一腔热血,满腹正义,还要有足够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