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40更新:2024-11-24 02:11:13
汉初夸伏剑,汉末见王经。
“王经”对“伏剑”,“王经”这里不是指王经一个人,而是指王经母子的事迹;“伏剑”这里指的也不是“伏剑”这个人(实际上这是个动词),而是代指汉初王陵母子的事迹。事迹相仿,前后对仗。
王经母子的事迹:曹魏末期,曹髦欲诛司马昭,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商议,唯有王经进言,劝阻曹髦容忍,他认为司马昭势大,应缓缓图之。曹髦不听,终被王沈、王业出卖,失败身死,王经母子也被下狱。王经在廷尉厅(也就是审判厅)看见其母被缚至,叩头大哭曰:“不孝子累及慈母矣!”其母大笑曰:“人谁不死?正恐死不得其所耳!以此弃命,何恨之有!”最后,王经母子含笑受刑。
陵母伏剑的事迹:楚汉交战时,项羽抓捕王陵的母亲,要她招降其子。王母大义凛然,为让王陵归汉,伏剑自尽身亡,为项羽烹煮。后王陵归顺刘邦,直至西汉建立,封安国侯。
严格来说,王经和王陵的结局不大一样,一个身死,一个封侯,但表现是趋同的,都体现了忠君思想(封建时代的臣忠君),之所以并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母大义凛然的相似表现。因而,这里的“王经”和“伏剑”暗指其母事迹的成分要多一点。
司马昭:“经正直,不忠于我,故诛之。”
司马炎:“故尚书王经,虽身陷法辟,然守志可嘉。”
袁宏:“烈烈王生,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薛稷:“若同义变力,古人中求,则纪信诳项以免君,王经刎颈以纾国。”
李冶:“沈、业以泄谋为奸贼,则王经之不泄,信为有魏之忠臣矣。昭是以恨经而杀之,则是贼杀魏之忠臣也,夫忠臣之死于贼,则死于王事者也。于斯时也,魏之国如缀旒,魏之主如委裘,诚不暇于甄录已死之人也,然其秉董狐之笔者,可不特为一传,以劝后世人乎?或谓经之行迹不多见,自不足以立传,曰:‘君子之为己为人为天下,必待世闲之可称美者,载诸一身而无孑遗,然后为得哉,虽圣人亦不能尔,而谓君子者能之耶,观专车之骨,则防风氏之长为可知。’魏史不为经传,过矣!虽然魏史不传王经,晋史为传沈等,而千载而下,终不能废经之美,而沈等之臭恶,借东海之波,亦莫得而濯之。”
萧常:“王经不附司马昭,可谓知死所矣。”
郝经:“君死社稷,臣死于君王,经有焉。”
罗贯中:“汉初夸伏剑,汉末见王经:真烈心无异,坚刚志更清。节如泰华重,命似鸿毛轻。母子声名在,应同天地倾。”
李贽:“王经母子世以王陵母子比之,余谓大不同也。王凌母子,汉之忠也;王经母子,乃操之忠耳,岂汉之忠乎?如何同类而共褒之山?春秋之义恐不如此。”
蔡东藩:“惟王经见危授命,始则进谏,继则抗逆,身虽被戮,名独流芳,而经母亦含笑就刑,贤母忠臣,并传千古,以视成济之为虎作伥,亦夷三族。其相去为何如乎?”
姜维为蜀汉效力数十年。
数十年间他也遇到过不少对手。
姜维的对手之中,读者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一生活跃在西北的曹魏宿将郭淮郭伯济,以及最后灭蜀功成的邓艾邓士载了。
那么读者们是否知道姜维一生军事生涯中还遇到过一位名叫陈泰的将军呢?
今天就让我对他的背景、生平做一个盘点。
01
陈群之子,平步青云
曹魏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位高位重者的子弟往往有机会入宫做皇帝的近侍秘臣。
仕途环境非常的良好。
比如钟繇的长子钟毓在十四岁的时候即担任了黄门侍郎(不是太监。这是由士人担任的近官)。放今天就是厅级干部,出道即巅峰。有个好爹就是爽。
作为三公之子(陈群当时任司空)的陈泰,自然也有这种机会。于是,陈泰起家官即为散骑侍郎。
没过几年,到了正始时期,陈泰便升官做了游击将军。游击将军是曹魏的禁军中最重要的武官之一,执掌游击营。
显然陈泰的仕途非常顺利,比绝大多数官员爬履历要快得多。所任官职也全部是要任、重任。
之所以仕途这么顺,一方面是因为他家族的强盛,为他提供了非常多的政治资源;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陈泰在当时有一个大靠山——司马懿。
说起来,陈氏与司马氏之间的关系始终很友好。
陈群、司马懿二人他们一直是政治上的盟友,私底下的朋友。
陈泰在少时便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司马师、司马昭二兄弟。陈泰亦与二人有很深的友谊。
由此来看,他们两家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正始年间时,幼帝曹芳在位,国家的大权实际上是交给了两位托孤大臣——曹爽、司马懿去打理。
司马懿便借机扶植了一批自己的党羽。小侄子陈泰便是其中之一。
陈泰之后在司马懿的安排下,出为并州刺史,到了地方上混取资历政绩。并州地处边鄙,在当时有大量的匈奴等外族人居住。
陈泰本传中记载他在并州时,“甚有威惠”,深得外族爱戴与支持。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按照《孙礼传》所记载的时间来看,并州刺史孙礼的前官即是陈泰。记载说孙礼的前官并不能有效的制约外族,导致匈奴王刘靖渐渐强盛壮大,鲜卑族又屡屡犯境。
并州处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朝廷才打算安排孙礼取代陈泰。
陈泰在应对外族、治民理事上的才能显然不足。不过情有可原,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当时的陈泰自然是比较缺乏政治经验的。
但这次失败的政治经历并没有影响到陈泰的前途。毕竟陈泰上面还有人。陈泰卸任并州刺史后回朝进入尚书台任尚书。
司马懿对陈泰的帮助极大,陈泰自然也投桃报李。
在高平陵之变中,他毫不犹豫站在了司马氏这边。
帮助司马懿劝说曹爽投降放弃抵抗。
掌握政权后的司马氏开始安排一批身在中央做官的亲信出任地方刺史、太守一类的长官,慢慢渗透、控制地方上的权力。
陈泰则被安排到了雍州为官,任雍州刺史。军事上是作为当时的雍凉都督郭淮的副手。曹魏的雍、凉二州即是今天陕西、甘肃一带。从此以后,陈泰与姜维多次交手。
02
与姜维斗法,却成为了曹魏最难堪的地方都督
起初,姜维因为受到了朝内主政者——费祎的约束、压制,所以每每北伐可调动的军队数量都不超过万人。力量比较薄弱。郭淮、陈泰可以轻松应对姜维。
郭淮病逝后,由陈泰接任做了征西将军、雍凉都督。
蜀汉那边,费祎遇刺身亡,姜维再也没有了掣肘,终于可以甩开膀子打仗。
可想而知,陈泰不会再像以前那么轻松了。
陈泰先是在襄武之战中丧师折戟,导致了护军徐质的阵亡、陇西郡的一半人口被姜维迁回蜀汉。
很快姜维又发动了一次北伐。在洮水以西歼灭了雍州刺史王经所率的数万大军。这是曹魏数十年间遭遇的最严重的战败之一,也是蜀汉战果最丰厚的一次北伐。
很多史料将洮西大败推锅给王经,认为是王经不听从陈泰指挥的缘故。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恐怕并非如此。
在战争结束后,刺史王经反而回洛阳做了司隶校尉、尚书,并没有被降职免官。要知道,王经只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官员,出身在当时算极为卑微低下的。
王经在朝内也没什么强有力的靠山,甚至都不算司马氏的党羽。连他的母亲都认为王经做官做到太守这一级就好了,再往上爬就非常危险了。
可王经如果真的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为曹魏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的话,又为什么没被免官降职呢?
那么只有一种解释——王经其实并不是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责。主责在谁呢?恐怕就在陈泰身上。
陈泰的本传喜欢吹嘘陈泰的才能与功绩,夸耀他与姜维作战时的表现。
可是有一点是它掩盖不了的,即——这位雍凉都督仅仅履职一年不到,就被朝廷解任,调回朝做尚书仆射。
陈泰是曹魏历任地方都督中在职时间最短的一位;
并且也是历任地方都督防御敌国进攻时损失最为惨烈的一位。
虽然从地方都督转迁尚书仆射不算降职,但这表现出一个信号——雍凉经历惨重失利后,司马昭并不再相信陈泰在军事上的才能,所以才会快速地将陈泰解任。
但毕竟陈泰还算是司马氏的亲信,又是司马昭的亲密发小。司马昭也便没有难为陈泰,只是没有让他再做雍凉都督而已。
03
魏晋易代之事,令他信仰崩塌,忧愤而亡
甘露元年以后,司马昭不断地侵逼魏帝曹髦,终使曹髦忍无可忍,于甘露五年五月率宫中的宿卫们进攻司马昭府。
然而连宫门都还没出去,曹髦就被贾充率领的军队攻杀了。弑帝的恶行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司马孚、陈泰他们抱着皇帝的尸体痛哭流涕,要求司马昭处死贾充。
在汉魏时期,士人们心中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对皇帝的认同感与信仰。所以在当时来说,要经营禅让、改朝换代,往往需要像曹操那样稳步长期经营N年才可,很难一蹴而就。
而弑杀皇帝的行为更是挑战了不少士人心中的认知与底线。
陈泰要求司马昭处死贾充并不算过分。可这让司马昭犯了难。尽管贾充弑帝了,但对司马氏来说有大功。没有贾充这样的人,司马昭的脑袋恐怕真要被皇帝夺去。
如果司马昭处死了贾充,无疑会寒了这批走狗的心,致使这批人丧失对自己的忠诚。
两难之下,司马昭还是选择保住了贾充。亲自出手弑杀皇帝的成济做了替罪羊。
这让陈泰极为不满。陈泰对司马氏失望至极。不久后便呕血病逝。
在魏晋交替的这段历史时期中,类似陈泰这种情况的人非常多。
他们出于自身利益关系才帮助司马懿战胜曹爽,夺取了曹魏的政权。
他们起初根本没有想过司马氏会取代曹氏。
司马氏一步一步地侵逼曹氏,他们也只是不断地通过自我欺骗来麻醉自己。
当司马氏揭开最凶恶的面目以后,这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与自身的现世利益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如果反对司马氏,带来的结果可能就会是举族被诛戮。如果不反对司马氏,则是背离了自己对忠孝、对道德的精神追求。
陈泰愤于皇帝被弑,却又不敢正面反对司马氏,最后在家中悲痛而亡;
一直在帮助自己家族攫取权位的司马孚,到了晋朝却坚持以魏纯臣自居;
阮籍为司马氏作《劝进表》,但却始终与司马氏保持距离,拒绝与司马氏联姻。并且平日里行为、言谈乖张放荡,消极避世。
他们都在矛盾的时代痛苦地活着,又痛苦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