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介绍(孟子介绍)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718更新:2024-11-24 01:59:29

孟子的简介(要100字以内)
孟子

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汉书注云:“字子车。”一说:“字子舆。”驺人也,驺亦作邹,本邾国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名急。索隐云:“王劭以人为衍字。”而赵氏注及孔丛子等书亦皆云:“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未知是否?道既通,赵氏曰:“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又曰:‘春秋无义战。’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尹氏曰:“以此而言,则赵氏谓孟子长于诗书而已,岂知孟子者哉?”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按史记:“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其后二十三年,当齐愍王之十年丁未,齐人伐燕,而孟子在齐。”故古史谓“孟子先事齐宣王后乃见梁惠王、襄王、齐愍王。”独孟子以伐燕为宣王时事,与史记、荀子等书皆不合。而通鉴以伐燕之岁,为宣王十九年,则是孟子先游梁而后至齐见宣王矣。然考异亦无他据,又未知孰是也。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赵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韩子曰:“孟轲之书,非轲自着。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愚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事。”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程子曰“韩子论孟子甚善。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扬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性,更说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愚按:至字,恐当作圣字。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生平简介,,详细一点啊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从小学儒习礼,十五岁入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面对诸侯间的争战,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游说梁(魏)、齐、宋、滕、鲁等国。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稷下学宫”,成为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于是,孟子再度前往齐国,被齐宣王聘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学宫吸收各家之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分歧。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孟子便离开齐国返归邹国。
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不再出游,而在家乡兴学办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
孟子去世后,经历代学者推崇,确立儒学嫡系传人之地位,东汉首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元至顺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国学】孟子及作品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山东邹县)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70年至289年之间,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又一大师。

青壮年时代,孟子好学且有改革社会的抱负,他曾去魏国游说梁惠王,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梁惠王却而不用。他又曾去齐国游说,并仕齐为卿,但齐宣王也不用他的主张。最后,他又游说滕、鲁,而滕鲁两国亦不信用他的学说。于是他退而授徒讲学,"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从事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义"学说, 并把它应用到政治生活之中 , 提出了一套缓和阶级矛盾的方案,首先,他主张"王道""仁政",这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要求统治者"省刑罚,薄赋敛",要"制民之产,给予农民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他们可以"事父母""蓄妻子",能安居乐业。 他反对虐政, 他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今夫天下人之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他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残暴酷虐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与批判。

他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控诉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

其次,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他这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他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主张保民而亡,他的名言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他甚至认为,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像纣王那样的一夫,诛之也不算"弑君"。

他在哲学思想上提出"性善说", 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以测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作为向善的"四端",强调后天修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们的活动和言论,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全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孟子》文章善雄辨,充满论战性质 。这些论战文字,有时记述孟子本人言论,有时记述对方言论,同时,把论战内容与过程都写出来,反映出较强的时代特点以及论战双方的言谈风貌。他的论辩技巧很高,能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善设机巧,层层紧逼,步步追问,表现出一种无可抗拒的气质。

如《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这是孟子说服齐宣王实行王道的一次谈话记录,齐宣王崇尚霸道,孟子宣传王道,两人观点尖锐对立,要说服齐王并非易事,但孟子能处处揣测对方心理,引导对方入彀。

《孟子》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许多论辩片段,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诱敌深入。他让对方摆出论点,竖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只好自己否定自己的论点,并折服于作者的观点。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章,记述孟子和农家学派的一场论辩,农家反对社会分工,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为了反驳这种论点,孟子就采用层层逼近的方法,最后,使对方否定自己的论点。

《孟子》文章文采华赡,通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有鼓动性。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要塞于天地之间,与"义"和"道"相生发,是"集义所生者"。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他的文章充满着道义和感情,形成一种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咄咄逼人的气势。

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对齐宣王的"大欲"提出连珠炮似的诘问,然后正面揭示它的真正的"大欲":"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己,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服抚四夷也",文章铺张扬厉,酣畅淋漓,辞锋犀利,气势纵横如江河奔泻,锐不可当。此外,《梁惠王上》论述利和仁义的段落,《滕文公上》批判杨墨"无父无君"的言论都写得感情充沛,气势逼人。

《孟子》文章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如《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作者用人们所熟知的熊掌与鱼做比喻,以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引人入胜。

孟子还常常以事为喻,有些用作比喻的事例,非常完整而生动,成为设想新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寓言。

《孟子》在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汉代曾设博士官,专门研究《孟子》,司马迁对他也备极推崇,唐宋八大古文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清代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在思想方面,都承受到孟子的影响,在文章艺术方面也有程度不同的借鉴。
《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扩展资料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简介100字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介绍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