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有小戏骨而西方没有?

来源:八戒影院人气:191更新:2024-11-24 01:19:18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小戏骨:

《小戏骨》是湖南广播电视台“潘礼平团队”的品牌栏目。该栏目在全国首创“小孩演大剧”,“演经典、学经典”的节目模式,所有演员都是6—12岁的少年儿童。一帮00后的“小屁孩”像模像样地表演经典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如刘三姐、焦裕禄等),让人既耳目一新,又忍俊不禁。

《小戏骨》现已拍摄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黄婉秋主演的《刘三姐》、李谷一主演的湖南花鼓戏《补锅》、王玉珍主演的《洪湖赤卫队》、田华主演的《白毛女》和赵雅芝主演的《白蛇传》,以及最新上映的《红楼梦》等作品,在全国反响热烈。

之前几部就不说了,“小戏骨”版的《白蛇传》已经以一亿以上的点击量让人们熟知这帮小演员了。当时的人们无一不觉这一作品之新奇。孩子们在剧中哭的梨花带雨,剧外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既觉得他们超级萌,又真的能被他们认真的表演晕染的肝肠欲断。其感觉很像之前的《中国新歌声》中,一个1米左右高的萌娃,很专业、很认真的唱了一首情歌,居然把我们这些谈过恋爱的人都感动了,其效果不可谓不奇特。

2017年,《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再次成为爆款,戳中人们心灵的仍然是这几点有些复杂的情愫——父母爱泛滥、对经典的追随、以及萌与专业之间的尾和感。由于是一帮05后的孩子进行表演,人们对其的评价很包容,甚至有人大呼“孩子们的演技坚持太好了!”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导演潘礼平打出致敬经典、尊重原创等旗语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林黛玉进贾府时,红学家分析其也不错六七岁的年级,贾宝玉长其一岁,薛宝钗再比他们大一点,年级恰与《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小戏骨们的年纪相仿。

找到了相对应的年龄,再看小戏骨们的演技,确实给我这个《红楼梦》爱好者一种恍然惊觉的感觉。尤其是宝玉与黛玉初见时那种带着童真气的惊喜感,确实在一刹那,让我感觉也许原著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情景。

再看看其他演员,有着一双丹凤眼的和银铃般响亮干脆的声音,并且在眉宇间透露着干练以及居高临下气质的王熙凤,也和原著的描绘极其温和,而且小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

还有薛宝钗,一位少女的声音居然和87版红楼梦中的演员声音几乎一样。而且,其举手投足间,那份成熟与温柔,似已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表达出的极限,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林黛玉初见老祖母那一段。此段是令我坚持看下去的最为经典的一段,看完之后我心想,明明只是两个孩子而已,怎么能演的这么好!两人初见时那份初见的新奇、联想起黛玉母亲的悲伤、以及祖孙女之间的温暖全部包含进去了,令人叹为观止。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谈的是,孩子这么努力的学大人,背后存在着哪些隐忧?

不只是小戏骨系列,近年来以孩子为主角的电视剧或综艺节目,在中国市场屡见不鲜。很多人都在意识到这一现象之后感叹,“我竟然被一个萌娃碾压了!”“这个社会变化的也太快了,自己觉得还可以的时候,不知不觉已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这样的社会健康吗?正常吗?这样的社会得到了什么?又缺失了什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

诚然,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教育对于这件事情的影响。换句话说,是大人对孩子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曾经在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时,有一段内容令我难忘。小说的女主人公绿蒂是一家之长,看护着很多弟弟妹妹们,很多男人包括维特为了想要接近绿蒂也好,还是真是因为绿蒂的弟弟妹妹们聪明可爱也好,总是忍不住想要夸赞一番,但每次都会被绿蒂制止。最开始时,我以为是因为绿蒂出于谨慎的原因,不想别人以孩子为借口和他关系过于亲密,当时我还在想一向单纯的绿蒂为何会在这一点上留个心眼。后来发现原因并非如此,绿蒂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当地的教育情况本来如此。每一位孩子的家长会特别谨慎,不愿意别的大人对自己孩子的夸赞被孩子听到,他们认为,这给孩子的未来成长或者说童年时代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对于国内,那种见到别人家孩子可爱,就立马凑上去搂搂抱抱亲亲的情况而言,我们会发现,国外在甚至简单的夸赞层面,都会受到孩子家长的严厉制止。

身为中国人,我必须承认,假如我的孩子得到了别人的夸赞,或者在公园里有陌生人觉得我的孩子可爱,愿意上来逗一逗他,我的内心是非常欢迎、非常开心的。直到从事了留学行业,我慢慢察觉到很多海外教育,他们对孩子的“萌”的层面很少夸赞。原来那种国外老师或者家长随随便便就会鼓励孩子的说法其实是个误区。甚至于孩子的某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特长,家长或老师明明非常喜欢,也会尽量压抑住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在更理性、能付得起责任感的时候,才慢慢领悟到自己的天赋。

在这里,《留学》想跟大家分享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剧情: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克莱蒙·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放弃治疗”的儿童。到任后克莱蒙·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蒙·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过气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与音乐天才皮埃尔·莫昂克之间的教育关系,成为这部剧的最大亮点。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当老师马修发现了莫昂克的音乐天赋时,他是怎样努力的压抑住自己的喜悦之情,并合理的开发其天赋的。

从电影内容可见,马修并没有急着去夸赞他,而是在延续以往“对抗”模式的基础上,借用莫昂克叛逆的性格,将他融入到合唱团,进而开发其潜力。

同样的,当莫昂克因为自己的音乐天赋而自傲时,马修对其进行了对他来说可谓严厉的惩罚,让莫昂克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而不是单靠天赋就可以为所欲为。这不禁让人对比起中国古代“童年捧杀”的代表人物——方仲永。

为什么中国有小戏骨而西方没有,不是因为他们培养不出童星,而是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拒绝的。虽然国外也有很多的儿童节目,甚至中国的很多童星方面的灵感也来自于西方。但是,在我阅读过的众多西方经典名著中,除了标明“童话”的书或者以孩子为题材的书之外,那种“大小混合题材”的书目,非常少见。

但不可否认,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其实就是那种学大人的游戏。直到今天,这种游戏可以搬上银屏给广大国民共同观赏,好像游戏的本质味道已然不同了。尽管如此,也不得不说小戏骨们的戏演的很努力很灵性。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对于很多事情未能作出成熟的、理性的选择,这些判断权与选择权在成年人手中。在一个社会中,成年人如何为孩子考虑,某种程度上来说,便是整个社会教育状况的“明镜”,虽然,它停留在泛教育领域。

郑重声明: 八戒影院提供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自动采集免费视频分享网站,并不提供资源的存储服务,如本站侵犯了你的权益,请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留言反馈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5·八戒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