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60更新:2022-08-19 21:22:48
其实呢,我还是一句老话——电影不是用讲的,电影是讲不通的,基本上电影实际上是要去拍的,你一直拍、一直拍,你就会拍出电影来,而且会越拍越好。然后还有一个眼界,你一直看,看电影、看周遭的事物,你一直看、一直看,你就会有一个眼界,所谓的鉴赏力。你有了鉴赏力,你的电影就会有一个高度,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你要通过你的眼睛才能交出这个片子。基本上这个看就是一个观察,看事物的方法。
——侯孝贤《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
2022年1月共观影28部,推荐:《悲情城市》《戏梦人生》《驾驶我的车》《沉静如海》《鳄鱼波鞋走天涯》《孤味》。
《悲情城市》
从私人回忆转向民族史诗,从个人成长转向国家命运,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以一个林姓家庭/四兄弟的命运浮沉勾勒出了四五十年代的台湾传奇与时代风云,厚重的题材浸透着无尽的悲凉,肃重的配乐诉说着不绝的哀愁。
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紧接着就是二二八事件,于是中国与日本、大陆与台湾、本省与外省所激发出来的紧张角力与身份矛盾骤然爆发。而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若是徒劳地愚公移山,无异于“螳臂当车”,终究化为风云激荡后的“齑粉”。
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疯子才是最安全的身份,即使聋哑,只要与政治有染,也避免不了锒铛入狱的命运。于是,要么失语,要么失忆,要么在枪声之下,化为一座座姓名不识的孤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吴浊流笔下的“亚细亚的孤儿”,侯孝贤镜头下的“悲情城市”,在身份困境与自我指认中,始终在迷茫与追寻。
《戏梦人生》
《戏梦人生》拍摄在《悲情城市》之后,故事却在《悲情城市》之前,将独立、断裂的故事线索接续与弥合起来。影片讲述了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大半生的命运沉浮,进而投射出六十年的台湾书写,从甲午战败割让台湾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
影片刻意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以口述史的形式将那段缺少跌宕却值得记录的个人史娓娓道来。平铺直叙也好,平淡无奇也罢,它只是还原了人生的真貌。毕竟,普通人哪有那么多神话可供消遣,只要忠实地记录下来,就足以成就一部传奇。
白云绿水,远山淡影,村落旧居,赶鸭人家,《戏梦人生》彻底贯彻、延续了侯孝贤的乡土叙事,在局促逼仄的小岛内,建构了一个无远弗届的光影宇宙。
《好男好女》
《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好男好女》并称为侯孝贤的“台湾三部曲”,也被称为“悲情三部曲”,这三部电影蜕去了侯孝贤之前作品中的乡土底色与私人记忆,转向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台湾书写。三部电影分别从家庭、父子、男女的角度延点成线,环线为面,构筑成了一道历史的弧线,既是台湾历史与现实的光影投射,又凸显了台湾无所恃怙的悲情命运。
不同于前两部,《好男好女》在历史的叙事之外,又添加了90年代的灯红酒绿与男欢女爱情节。前者为历史的沉重,后者为现实的颓废,就像主角梁静,在历史中/抗战中坚强,却在现实/感情中脆弱,或许可以解读为政治上的戕害,即使是在戏中,亦能波及到戏外人的心理与精神。
献给政治上的受难人,既是纪念,亦是缅怀!
《尼罗河女儿》
客观来说,相比于都市题材,侯孝贤更擅长的是乡土题材,如《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童年往事》等经典作品皆是乡土灵魂,即使有城市的面容,也只是整体故事的背景与载体。哪怕是侯导评价一般的前三部电影《就是溜溜的她》《风儿踢踏踩》《在那河边青青草》,真正出彩的也是影片中的乡土故事,镜头切入城市,故事便黯然失色。
主要原因之一或许在于都市是流动而漂浮的,乡土是静止而安宁的,而侯导作品的气质恰恰在于一种静态美,在缓慢的时光中呈现出生活的多样性、命运的多变性以及充满烟火味道的人间尘土。
就像这部《尼罗河女儿》,主题有关于青春怅惘与成长阵痛,但影片中的家庭仍是乡土属性,只不过照搬到了城市。真正讲述起来,正如《尼罗河女儿》中的神话照进现实,总显得有些扞格不入。
《驾驶我的车》
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小说,借用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高密度的台词,戏中戏的架构,充分体现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联互强。
三个小时的片长,情节几乎全靠对话驱动,却感觉不到丝毫枯燥,这既是电影文本的感染力,也是滨口龙介电影的魅力。
漫长的对话、漂浮的桥段、偶然的邂逅或上床、突然的消失或死亡……如同村上春树的小说,影片气质轻盈,主题发散,内核却不乏沉重。
妻子猝然死去,埋没了那场没来得及的聊天;多国语言的戏剧编排,却可以打破巴别塔的界限;总是在被虐待后,出现的母亲的二重人格……缄默无言的背后是巨大的痛苦,犹如一道谜题,谜面是在爱情与亲情中沉潜,谜底是在死亡时浮出水面。
《沉静如海》
沉静如海,爱情亦如海,表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内里却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只是在二战中法德两国彼此敌对背景下,两人的爱情注定也会无疾而终,甚至两人只说过一句话,一个词汇。那句最后匆匆的“adieu”,既是再见,也是永别。
良知是战争中最宝贵的品质,而爱情拥有打破战争状态、超越敌我关系的巨大力量,从而书写一段浪漫的战火情天。
影片太多的留白,如两人的爱情,无声胜有声,沉默胜千言。
《鳄鱼波鞋走天涯》
《鳄鱼波鞋走天涯》融合了儿童片与公路片的元素,讲述了两个小男孩Eric与罹患艾滋的Dexter之间的友谊与真情。
影片温暖而纯净,美好而烂漫,故事虽简单,但胜在真诚。为了治愈艾滋尝试各种草药,在河流中自在的漂流,守护彼此的鞋子,以及为了寻找药方的一次长途出逃……尽管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死亡,但那些美好的经历,足以成为照耀短暂人生的绚烂光芒。
《孤味》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中相继闪过《饮食男女》《相爱相亲》《海街日记》《谁先爱上他的》这些电影。但看完之后,发现《孤味》还是一部十分独立自洽的电影,在俗套的家庭片套路中做了一次成功的突围。
多个女人一台戏,在气质各异的精彩群像下,依然凸显出闪闪发光的个体,彼此成就,相得益彰。
多年不联系的父亲突然去世,原本平静的家庭“吹皱一池春水”,于是回忆不断翻涌,真相也渐渐打开。
在死亡的肃穆仪式中,所有人得以重新审视个人与家庭、过去与现在、爱情与亲情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在怨恨与宽恕、牵绊与放下的两难困境中,最终选择了后者。于是在《孤味》的歌声中,迎来了情感的释放与心灵的解放。
《漂亮的塞尔吉》
作为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漂亮的塞尔吉》虽然不够惊艳,却打开了一扇法国电影崭新的大门。
弗朗索·巴列昂回归故乡,故乡的面貌没有太大变化,人的处境却已截然不同,尤其是少年时期的好友塞尔吉,变成了沉迷于酒精的卡车司机。在物是而人非的小镇,弗朗索逐渐变得扞格不入,与故乡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冲突。
成年人的还乡,先是满怀期待,继而一地鸡毛,最终狼狈逃离。
《表兄弟》
克洛德·夏布洛尔凭借《表兄弟》擒获1959年金熊奖最佳影片,也是继《漂亮的塞尔吉》后,夏布洛尔真正的成名作。
外省青年查尔斯来到都市巴黎,寄寓在表哥保罗家中。就像巴黎之于法国的隐喻,查尔斯被荫庇在保罗的地盘,就连喜欢的女人,也是保罗的情人。
影片充满黑色电影的气质,三人行的设定,混杂着友情与爱情、忠诚与背叛。所有的无解,在最后误触的枪声中瞬间给出了答案。
《女人韵事》
《女人韵事》讲述了二战时期法国被占领状态下一个女人玛丽的故事。影片当然有被阉割的男性霸权与被压制的国家权力对女性的敌视与戕害的隐喻,但玛丽的所作所为是否为女权主义则值得商榷。
通过为女性堕胎赚取利益(为生存所需但确实违法,这又牵涉到极为复杂的自然法与分析法、实证法的论辩)、为妓女寻找住处容留卖淫、婚内遇到心仪男子便欣然出轨(法国人的浪漫似乎总是僭越甚或重新定义道德伦理)。将玛丽的行为定义为女权主义是否是对女权的误解甚至亵渎,尤其是在女权主义很大程度上已经污名化的当下,追求女权也应有基本的道德原则、伦理底线和社会共识。
《七宗罪》
作为新浪潮导演短片集,《七宗罪》以七篇命题论文的形式诠释了天主教教义中的七个原罪: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淫荡。影片轻松诙谐,生动活泼,将宗教隐喻外化为警示故事,很大程度上上消除了宗教电影中的文化隔阂。
嫉妒是别人欢乐时我们感受到的悲哀,嫉妒的人会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美好的事情感到伤心、对邪恶的事情感到开心;淫荡是那些毫无节制的人将自己奉献给肉体的欢乐;以及汤里的一只苍蝇引发的世界毁灭(愤怒)、奔丧路上吃个不停(暴食)、宁愿支付10000法郎也不愿自己系鞋带(懒惰)、夫妻双双出轨(傲慢)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爱情狂奔》
特吕弗的“安托万与柯莱特”系列与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有某种互文,都是爱情、生活与成长的主题变奏。
《爱情狂奔》作为系列五部曲的最后一部,不断以闪回的方式将安托万的过往一一回忆。上学、入伍、工作、恋爱、结婚、离婚……那些人生中的重大时刻都被鸡毛蒜皮式的情节轻松消解了,从而轻描淡写为诙谐有趣的日常琐碎。
影片最终还是为安托万与柯莱特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算是给这个系列一个完满的交代,大概这也是特吕弗的作品雅俗共赏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最后一班地铁》
特吕弗的(多数)电影本质上反好莱坞的,没有“最后一分钟营救”的紧张刺激,也没有“救猫咪”的理论法则,而是剧情平稳发展,一切波澜不惊,甚至是反中心叙事。
《最后一班地铁》也是如此,甚至片名和情节都无任何关联。影片采用戏中戏的结构,三人行的设置,通过一场戏剧的排练与上演,表达了巴黎被占背景下的艺术、爱情与人性。
这是一部典型的特吕弗后期的作品,特吕弗也在背叛新浪潮的路上渐行渐远。
《隔墙花》
相比于戈达尔的宏大主题与深奥哲学,特吕弗的作品却是微观格局,雅俗共赏,总是在成长与爱情的世界转圈圈。
《隔墙花》是特吕弗的“失乐园”,讲述了一段为爱/情欲痴狂,决绝殉情的故事。影片可与特吕弗的另一种作品《柔肤》互文参照。后者是妻子忍受不了丈夫的出轨,从而选择了暴烈的方式结束了丈夫的生命;前者是两人都已成家却还纠缠不休,女方同样选择了暴烈的方式,在情欲之夜选择共赴黄泉,留下了一曲爱之悲歌。
《情杀案中案》
《情杀案中案》是特吕弗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向其偶像希区柯克的致敬之作。不过拍电影这回事,也是十分功利的结果导向,拍好了才是致敬,拍不好就是模仿甚至是抄袭。
较为混乱的叙事、难以自洽的逻辑、冗杂赘余的情节,使得这部电影只能称为对希区柯克失败的模仿。
邯郸学步的结果,既没有学到希区柯克的精髓,也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真不希望这是特吕弗的最后一部电影。
《再见语言》
戈达尔已疯,或者他想把观众搞疯。影片彻彻底底地反叙事,甚至是反“电影”。或者说,这就是一部癫狂的电影,充满了神经质和歇斯底里,挑战观众的耐心,并向传统电影宣战。
80多岁的戈达尔已经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打破传统框架的同时,呈现出了电影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谁敢说看懂了这部电影,那他/她一定没有看懂这部电影。因为他/她只看到这是一部“戈达尔”的电影,而不是戈达尔的“电影”。
《呼朋引伴》
《呼朋引伴》一直弥漫着温柔而又沉郁的气质,仿佛有堵无形的“第四面墙”,逼迫观众在树起的镜像中展开自我对话。电影文本挖掘出的问题引人深思,只是一番冥想之后得出的还是不够完美甚至无奈又无解的答案。
在另一个层面,影片又在实在感与虚无感之间来回交叉穿梭。约翰尼与杰西的关系危机,与采访问题可为互文,借此去思考家庭与亲情的社会议题,拷问纯真与成长的终极意义,
当孩子也感到孤独的时候,一定是成人世界出现了问题。
《打开心世界》
在一座与世隔绝的深山中,Abigail与Tallie的爱情随着万物复苏而萌生。在高山与草原之间,在春天与夏天之间,是她们爱情存活的空间与时间。而男性旁观者和介入者,却在偷窥和毁灭这个隐秘而又美好的场景。
影片开头说:“1856年1月1日,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对于我来说亦如是。2022年1月1日,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发掘》
1928年10月13日,安阳殷墟开始发掘工作,这是中国近现代考古工作中发掘规模最大、影响意义最为深远的考古遗址。在日寇掠我山河、国内动荡四起的时代背景下,殷墟发掘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一座重要的遗址,不仅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还是当下的参照与未来的指引。
《发掘》的内容和主题也是如此相似。在二战的阴云密布下,一处考古遗址的发掘就是在为整个民族矗立一座历史地标,将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无形而坚韧地连接起来。
影片具有浓厚的英伦片气质,低调含蓄而不失优雅庄重,深沉内敛而不失简洁明快,通过一座考古遗址,思考生命与死亡、一瞬与永恒、历史与文明的关系,充满了沉思的理性。
《麦克白的悲剧》
《麦克白的悲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讲述了一位弑君者/麦克白深受权欲、幻念与恐惧折磨的故事。
简洁主义的布景、极为考究的台词、充满张力的表演、自成一体的美学,使得影片具有浓厚的舞台剧色彩。这也不同于科恩兄弟以往的作品,或许是由于乔尔·科恩单独执导本片,我更愿将这部电影视为其“单飞”后的实验作品。
《暗处的女儿》
闪回的插叙、消失的娃娃、孩子的吵闹,营造了一个悬疑而又紧张的氛围,正如Leda烦躁不安的情绪,更加凸显了女性角色的局促。
《永恒族》
罗素说“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电影何尝不是如此。当漫威即将要穷尽超级英雄的设定时,《永恒族》还是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带来了一部气质非凡的超级英雄电影。本质上,《永恒族》是漫威电影的皮,赵婷作品的骨,并且两者并不扞格,十分调和。
影片凸显了导演强大的掌控力,群像/永恒族的角色逐渐铺陈,倒叙/插叙的剪辑交代背景,使得157分钟的时长成为一场美妙的旅程。在漫威万花筒色彩的底色上,影片依然称得上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兼有庄重的神性、沉思的哲性以及宝贵的人文性。
广场效应在互联网上汹涌泛滥,个人的私隐与公共的生活时时受到网络暴力的侵袭与毁谤。《永恒族》也处在情绪裹挟之中,但时间会还这部电影一个公正。
《小人物》
在好莱坞式意淫的常规套路下,《小人物》再次印证了铁一般的道理:只要有主角光环,子弹会自动躲人,而不是人躲子弹。
作为《疾速追杀》团队的新作,影片继续讲述由一个小冲突引发的血案,精准定位到了暴力美学的G点,从而呈现出一出肾上腺素狂飙的大戏,当真是“社会我鲍哥,人狠话不多”。
但除此之外,影片就没多少可圈可点的东西了,动作遮蔽了剧情,暴力掩盖了情节,往好了说是艺术化,往坏了说就是假大空。
《欢乐好声音2》
《欢乐好声音2》延续了第一部的励志故事与追梦主题,在插科打诨、欢天喜地的热闹情节中,也多了几分安静与传统,这也是该系列动画与时下其他动画的最大不同之处。
但剧情与第一部相比明显退步,首先是反派塑造得不够成功,因为明明是主角们欺骗在先,至少在价值观上有重大瑕疵(此类合家欢动画太重视价值灌输了)。其次是后半部分的剧情突然垮掉,陷入了幻想/意淫的常规套路,恐怕这也是编剧无能的仓促结尾。
总之,画面好看,音乐动听,如果忽略掉剧情缺陷的话,还是一部很不错的合家欢动画。
《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
从第一部到第四部,十年弹指而过。系列动画也逐渐从剧情为主滑向欢乐为主,这一部更是彻底放飞,要的就是五彩绚烂的万花筒、甜蜜可口的爆米花、欢天喜地的合家欢。
到了第四部,几乎穷尽了故事的讲法,只能从翁婿关系上做文章,引向一场穿越南美的大冒险。遗憾的是,精美的画面、带感的配乐、密集的笑点、输送的价值并没有有效组合成为一部自洽自足的剧情。
但我还是十分喜欢,毕竟,有多少人事能够陪你十年!
《急先锋》
影片就如片中的黄金车,充满了浓浓的土豪金气质。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扮猪吃大象的外表下,依然掩盖不了粗制滥造的本质——剧情浮夸、情节造假、人物崩塌、整体虚垮。
唯一的亮点在于动作,但已不见了成龙动作喜剧的精髓,尤其是成龙再也打不动了,不仅有种英雄迟暮、美人白头的沧桑之感。哎,扶不起的鲜肉,打不动的成龙。
我爸说这部电影真不错,明天我打算用《机器之血》继续麻痹他!
《机器之血》
成龙这四五年的电影,除了《英伦对决》口碑不错之外,没有一部作品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不仅让人怀疑,成龙老矣,尚能饭否?
《机器之血》与《绝地逃亡》《急先锋》《龙牌之谜》等近年新片类似,皆是不走心的流水线作品:伪国际阵容、掺水的动作喜剧、软绵绵的故事。
不过到底谁是受害者、谁是侵略者,大家不要看理由,因为发动战争的人理由一般都很多,例如:找缓冲区、需要生存空间、对方要害我等等。
当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也很充分:解决自己的生存压力、帮助亚洲人民摆脱欧洲人的奴役等等。
我的观点很简单:一场战争中只要看——谁先动手、谁是弱者、谁伤害了平民。不好意思了,那么这就是“侵略战争”了。
当年美国人攻打伊拉克的理由也很充分: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然后美国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战的。
那么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俄方还是想把战争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地区,而并没有想完全占领乌的领土,例如:基辅地区就已经撤军了。
乌方面处在观望阶段、一面在坚定地抵抗、一面在看外部的援助情况与声援的力度问题。总体上感觉乌方面也没有想彻底地打败俄军,从而恢复所有的领土甚至连克里米亚问题都一并解决了。
北约方面的态度也很简单:间接地支持乌军战斗,反正只要多抵抗一天,就对俄军是一种消耗。北约各国以及美国人的盟友们也可以找各种理由继续制裁俄。
这场战争的对阵方已经不完全是俄军VS乌军了,而是俄对阵整个西方世界的一场战争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俄说了不算、乌说了也不算,而是三方一起博弈而已。
对于乌方面来说最好的结果就是:不丢失现有的领土、自己做出一个相对的承诺;
对于俄方来说当然是把乌东部地区划到自己的管辖范围了。
总之一句话,仗还在继续打,一切的结果最终还是看战局的发展了。大家要记住: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在谈判桌上是不可能取得的。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场战争谁是赢家谁是输家呢?首先看交战的双方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情况。
俄罗斯这边肯定是没有赢,即使最后占领了乌东地区的话,也并不能算是个大赢家。其实核心原因有三点:
一是,此战过后,俄与整个西方算是彻底决裂了,往后的经济发展会很难、国际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二是,周边国家看了俄乌之战以后,基本上会干一件事情——积极主动地加入北约,例如:瑞典和芬兰已经开始这么干了。
三是,俄军在此战中的表现暴露了很多问题,往后的国际威信会进一步地下降的。
乌克兰是不是彻底的输家呢?这也是有待观察的事情,我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1、乌克兰在战争中遭到了损失、受到了打击,从这一点看确实输了。但是只要乌东地区能保住,我觉得这也是值得的。
2、乌克兰这次算是彻底给西方与美国纳了一个“投名状”;此战打完,乌克兰是否能够完全西化、能够得到西方的认可,从而发展起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点。
当然了如果乌克兰方面既丢失了乌东地区又没有彻底加入西方集团的话,那么乌就是最大的输家。
我们再来看看:欧洲和美国到底是输是赢呢?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总体上应该算是一个输家。毕竟俄离欧洲很近,往后可能发生新的军事冲突。另外就是此战过后,欧洲天天叫嚷的自主权问题会被美国人进一步的压缩。
此战对于美国人来说总体上算是一个赢家,我的理由有三点:
1、美国人可以凭着自身的实力、国际组织上的影响力、舆论的压力进一步的孤立俄、打压俄、制裁俄。
2、欧洲方面会更进一步地围绕在美国人的周围,希望美国人做出安全保证和承诺。
3、这一仗对于美国人自身来说毫无损失,远离战场、自己又没有出马,这就叫:花了最少的钱,办了最大的事。
至于有些人说此战过后世界秩序会改变、美元霸权会消失、甚至有人说美国人会就此没落等等。
我只想说,这些人的观点之所以能出来,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天天看单一的信息导致的;二是,自己的脑袋永远长在别人的身上。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这场战争的走向以及各方利益得失的分析,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一起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