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648更新:2024-11-24 00:18:04
那天晚上,父子俩牵手去看《超能陆战队》。走出影院,儿子照例问我各种问题,与以往一样,关注点大多在于他这个年纪尚不能完全看懂的情节。
在地下车库取车时,他突然发问:“小宏为什么整天在那个车库里做东西、修东西?”
我眼睛一亮,告诉他这部电影是美国制造,而车库文化则是美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许多大品牌都在私家车库发端,比如他熟知的苹果。他似懂非懂,静静望着车窗外的夜色。
美国车库文化的基础是美国人的居住模式和车库使用习惯。多年前,美国推行居住郊区化,人们大量迁居郊外。当然,这一运动也因为城市的凋敝、城市建设的缺乏人性和城市人文传统的被损坏而遭到一些非议,许多国家至今仍被该理念影响,因此无法避开城市化的桎梏。比如中国城市的千篇一律,不适于行走、到了晚上就如鬼城一般的CBD,硬生生切断道路的街角高楼大厦,还有一再被毁的老建筑,都与居住郊区化的城市理念有些关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居住郊区化是美式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它带来了汽车生活、更大的居住空间、便于孩子活动的花园,也因为居住空间的巨大,住宅配有车库,但车子多半图方便停在外面。因此,车库成为了美国青年实现梦想的地方。
家中也有车库,因为车停在外面,所以成了杂物房。儿子的玩具也在里面,每日拿进拿出,乐此不疲。听他问关于《超能陆战队》的车库问题,突然心生感慨,我知道,他每日进出的车库乃至身处的国家,都并非一个能让人实现梦想的地方。而在美国,车库文化是美国梦的缩影,它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
有这样一个曾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中学语文考试题目,让学生从中寻找中心思想的故事: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名叫沃尔特的年轻人靠帮教堂画画勉强维持生计,因为没有画室,他只能借用父亲的车库。有一天,他在车库里发现了一只小老鼠,也许是出于孤独,他选择喂面包给小老鼠吃。有时,混熟了的小老鼠还会爬上他的画板。后来,他以这只老鼠为原型,创造了一个动画形象,名叫米老鼠,还开了一家公司,名为迪斯尼。
如果说这个例子与车库的关系有点牵强,人鼠关系的融洽太过传奇甚至失真,那么以下这些名字则足以实打实地代表美国精神和车库文化——苹果、微软、惠普、谷歌、哈雷、亚马逊……
1903年,21岁的威廉·哈雷和20岁的阿瑟·戴维森在一间木结构的车库里制造了第一台哈雷摩托,这个品牌名字的全称其实是“哈雷—戴维森”,即二人的姓氏。百年品牌雪佛兰的第一辆Classic six轿车也从车库里诞生。
七十多年前,惠普在车库里起家,成为硅谷神话的象征,无数后来者为惠普故事所感染,其中就包括了乔布斯。惠普的两位创办者在一次露营中成为好友,几年后,他们凑了538美元,在一个租来的车库里开始创业,终于使得惠普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品牌之一。那个古老简陋、仅有三十多平方米的木制车库,成了无数有梦想之人的朝圣之地。还有人们熟知的“惠普车库法则”,即只有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出得了车库,所以,要“创新、创新、再创新”。
1971年,16岁的乔布斯结识了沃兹涅克,五年后,罗·韦恩加入,三人在乔布斯父亲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为了实现制造低价个人电脑的梦想,乔布斯和沃兹涅克卖掉了运货车和两台惠普计算器,那是他们最值钱的财产,换来了1300美元创业资金。不久后,一个以电视作为显示器,没有键盘和机箱的电脑被制造出来,它是苹果I,个人电脑的始祖。
1975年,比尔·盖茨在一个车库里成立了微软公司,并在那里以8万美元授权了微软的第一台电脑操作系统。
1995年,杰夫·贝佐斯在自家车库成立了一家网络书店,开始名叫Cadabra,后来改名亚马逊——就是那家美国最大的网络电子商务公司。
谷歌的创建者佩奇和布林最早在研究生宿舍开始创业,一年后正式成立公司,将办公室设在房东的车库里。有趣的是,在谷歌壮大后,房东苏珊·沃西基也成为了谷歌高管。为了纪念,谷歌于2006年收购了这间车库和车库上面的住宅。
2005年,失业并负债的青年陈士骏和乍得·贺利在车库里商讨网上影音分享,又找来贾德·卡林姆帮忙。三人在车库里创建了大名鼎鼎的YOUTUBE。当年4月,他们上传了第一条短片,仅有19秒。一年后,YOUTUBE已有4000万条短片,每天吸引600万人浏览。2006年10月9日,距离他们上传第一条短片仅仅一年半时间,他们的公司被同样发端于车库的谷歌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世界计算机史上的第一款即时战略游戏是《沙丘魔堡》,那是Westwood Studios公司的出品。这家公司于1985年在拉斯维加斯的一个家用车库中创办,后来先后发行《命令与征服》、《命令与征服之红色警戒》,1998年被EA收购。尽管后来的它渐渐没落,并于2003年关闭,但在游戏史上的地位无可动摇。
车库也从未背弃它的本原身份,汽车改装领域的基地就是车库。如排气改装品牌A Spec最初就是在私家车库里进行焊接和改装,直至2003年建立厂房。
这些人们津津乐道的成功者其实只是少数,作为美国梦和硅谷梦的一个呈现,它被赋予了太多传奇色彩。但车库文化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孵化出一大批成功者,也曾经承载过无数美国男孩的梦想——就像《超能陆战队》里的主角那样。
如果抛开传奇色彩来看《超能陆战队》,车库文化的本质就是梦想与创造,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当然,还有美国梦最核心的那个元素——努力就会成功。即使是世俗眼光中的失败,即使一事无成,车库里的经历也是宝贵的。
车库文化最早的发端是汽车发明,汽车普及后就演变为修车和改装,后来则成为IT业的摇篮。
这显然与人工成本的高昂有关,因为劳动力工资高,所以许多人选择自行保养汽车,进而包办维修和改装。有些人甚至可以自行组装汽车。在车库里造船甚至造飞机,在美国车库文化里都非孤例。久而久之,车库就成为了男人的“私人地盘”,更适合专注于“研究”的空间,成了作坊车间。在CAD技术发展后,人们更是可以先在电脑上设计部件,然后通过软件由数控机床制造出来,《超能陆战队》里的发明固然前卫,但走的仍是这个路子。这种氛围又深刻影响着年轻人甚至孩子,让他们在尝试和研究中实现梦想。
梦想也往往是叛逆的,在乔布斯等“车库英雄”的经历中,你可以轻易寻找到叛逆的存在。我们的长辈常告诫我们要“适应社会”,可乔布斯们只会想着“改变世界”。1984年,在新一代苹果电脑推出前,有记者问他:“你做过调查吗?公众真的需要这种计算机吗?”乔布斯的回答是:“难道你认为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之前,也做过同样的调查吗?” 比尔·盖茨曾写道:“人生是一场火灾。一个人能够做、也必须去做的,是竭力从这场火灾中抢救出点什么东西来”,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句子,确实能让许多有志者热血沸腾,但更重要的是,比尔·盖茨真的这样做了。
中国会不会诞生与车库文化近似的文化?会不会让孩子、让年轻人有一个尽情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我对此永远持悲观态度。它与居住条件无关(所以我会在本段第一句里写“与车库文化近似的文化”),只与社会氛围有关。中国人往往比谁都着急,他们希望孩子能早点说话、早点走路、早点认字、早点懂事,希望孩子能走上舞台大大方方地讲出与自己年龄不合的演讲腔,希望孩子能尽早学乐器考级,希望孩子永远能够超前学习,可以把上课当成复习,希望孩子能早早适应社会,变成“小大人”,能察言观色,能成为学生干部,能八面玲珑走到哪儿都吃得开……但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询问孩子的梦想,更不会尊重孩子的梦想。他们还会认为所有的梦想都不切实际,会撞得头破血流,所以必须要适应社会,人际关系才是王道。他们会认为按部就班的生活最好,它意味着人的成熟,该结婚时就结婚,该生孩子时就生孩子。他们往往容不下任何与自己不一样的东西,他们眼中的“尝试”仅限于扫地洗碗做饭等“生活基本技能”,因为这些都会才意味着懂得生活,才等于有人生经历,但任何超出老婆孩子热炕头和稳定工作的尝试,都是离经叛道。
《超能陆战队》(Big Hero 6)取材于Steven T. Seagle和Duncan Rouleau在1998年开始连载的以日本为背景的动作科幻类漫画,由迪士尼与漫威联合出品。唐·霍尔和克里斯·威廉姆斯联袂执导,瑞恩·波特、斯科特·埃德希特、T·J·米勒配音的动画电影。
影片讲述充气机器人大白与天才少年阿宏联手菜鸟小伙伴组建超能战队,共同打击犯罪阴谋的故事。
Baymax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他甚至有了人类的情感,他的爱人类的。电影木有那么的高深的道理,但胜在细节打动人,场景非常细腻,萌萌哒已经是世界语言了。如果用善意去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也会用善意回报你。最后也是大团圆结局,小伙伴们还要继续守护地球。想说彩蛋也是漫威标志性的Stan Lee,也是够拼了。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真是很想拥抱这个大白胖纸啊。(时光网评)[7]
影片显然是一部动画版的超能英雄大片,也再次印证迪士尼越来越成人化的路线。情节上有萌点也有笑点,每一幕都调动着观众的感情,或喜或悲,几个高潮点表现的都很精彩,节奏淋漓畅快,也有感人至深的煽情。
您让我婆婆头目MSN哦婆婆破热破给我说一声我婆婆送
您婆婆头额和你老婆江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