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戒影院人气:566更新:2024-11-24 00:08:32
听郭德纲我是从《西征梦》听起的,一说评价这段《西征梦》还真想说点什么。说到哪儿算到哪儿。首先来说,这段与其说是郭德纲代表作,倒真不如说是于谦代表作。郭德纲各种胡说八道往外支,于谦一句一句的往回拽。就好比人跟狗玩飞盘,人一撒手『唰~』飞盘出去了,再看狗『吭~吭~吭~』跑过去,用嘴叼住飞盘,再『吭~吭~吭~』地跑回来,谁更累?谁更有技术含量?三分逗七分捧即在此矣。网上也有郭德纲高峰的西征梦,对比下可以听出,捧哏的没有这段就满完,郭德纲也不行,挨打也疼喝多了也吐。乍一听这段的那个年代,下意识地觉得,这是相声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相声还能这么说。听郭德纲《西征梦》之前,听过刘兰亭杨长在的《打白朗》,后来又听佟马的《从军记》。当时觉得,郭德纲的包袱新、奇、特,更符合年轻人口味,适应当下娱乐快餐化的需求。后来慢慢连听带琢磨,五六年过去了,自己再也不是当年的那个姿势水平。再听《西征梦》,开始不以为然。正如马三立所说(因为这话挺对的,我就不套他『相声大师』那个帽头了),『相声不是超刺激』。相声不能脱离开文学性、艺术性去谈效果,认识到了所谓『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的片面性和欺骗性。脏、臭、轮,都是有限度的,而观众一旦被培养出不良的观赏习惯,需求则是不断增长而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模式下,相声的发展其实是不可持续的。而《西征梦》,或者说是郭德纲恰恰是开启了这种恶性循环的魔盒。《西征梦》本身对文艺性与娱乐性的平衡驾驭得也许还算过得去,但是从《西征梦》,到『我字系列』,再到后来诸如《太阳真缺德》之类的小段集锦,甚至天津电视台播放郭德纲某些相声都需要在屏幕上打个『禁』字……真不知道郭德纲的亲师爷赵佩如得知此事要如何反应了。(赵佩如徒孙郭德纲不算丢人,刘宝瑞徒孙还徐锦江呢。)当『中二病』痊愈之后,我也终于意识到,相声还真不能这么说。这还真要感谢《西征梦》给我带来的启发与思考。
首先,打白狼这个节目,有一段很有史料意义的录音,也是目前能听到的最老的版本,是王祥林张振铎合说的。据王祥林先生自己说,这段是白全福一个字一个字给说的,里边的委任状是陈寿荪先生(是个文人,解放后成为天津市曲艺团的曲艺作家)给加工过的。再有,关于做梦的相声,要有始有终。我举三个例子,梦中婚,看红岩,抓张子(即变兔子,作者李燃犀,现在一般叫做论梦)。梦中婚,何时入梦,躺供桌上;看红岩,何时入梦,她老伴叫他睡觉以后。所以,底才能是腰也硌了砂锅也碎了,才能是揪老伴鼻子。这是入梦,要有始。怎么叫有终呢?变兔子,在那磨叽不肯变,狼牙棒一打,疼醒了,我可没变(乙:我们都变了呀?!)。郭德纲的底“不钻不钻吧”叫神马玩意。说回这段西征梦,底是我媳妇抡圆了给我一嘴巴,半夜不睡觉顶着痰桶美什么?!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跟媳妇在床上睡的觉入的梦,没有交代,这就是落笔。
《西征梦》是根据原来清末穷不怕的老段子《得胜图》。说的是清朝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军把清兵打了个落花流水,文武官员无人敢去敌挡,这时候有个下夜的堆子兵,扛着个大钩竿子见皇上,自报奋勇攻打太平天国,结果出了很多洋相,例如见皇上不穿裤子等,还没冲锋陷阵就手忙脚乱魂不附体。最后吹嘘自己得胜而归--原来是一场梦。郭德纲只是把里面的时间地点人物稍微换了换,把满清打太平军换成美国反恐,但是包袱还是一样的。《西征梦》借鉴《打沙锅》做梦的底,随着郭的梦醒而戛然而止,于是整篇西征登时成了一串荒诞梦。
老郭超三十分钟的单口就有两千多段,很多都是五六集、十几集,听起来更过瘾。目前网上找不全,我只找到五百多段,反正翻来倒去地听,倒也天天觉得新鲜。
郭的相声伴我入眠。顶,我也只听他和于谦的。希望郭德纲于谦多多为老百姓带来欢乐。